《邓稼先》ppt225
- 资源简介:
课件共41张,教案约4730字。
统编版七下语文
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了解传记文学;搜集有关杨振宁、邓稼先的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常考词语。
2.能力目标:精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学习重点
1.了解传记文学;搜集有关杨振宁、邓稼先的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常考词语。
2.精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学习难点
1.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一.导入新课。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这些辉煌的时刻离不开国防科技专家们的无私奉献,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他们是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课本,跟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认识一位为祖国的强大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学习新课。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1)了解作者。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2)了解背景。
本文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性质的传记。
1986年,邓稼先因病去世,这们始终站在中国核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下了这篇传记。
(3)文体知识。
传记,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