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150字。
上海市杨浦区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一、名篇名句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出自《礼记》。
(2)“ ,凌万顷之茫然”,出自 (填作者)《赤壁赋》。
(3)小明春游植物园,适合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 , ”两句,来表现气候宜人,体感舒爽,心情愉悦。
二、语言文字运用
2.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快节奏的过度娱乐使人们失去了自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网络流行语作为人们宣泄、戏谑、娱乐的产物,凝结着大众的情绪,而不是理性与思考,因此,其内容也呈现出过度娱乐化的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途径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不计其数,之所以为大众熟知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离不开大众心理的推动。
①便于人们理解与运用
②具备一定的词汇意义而为大众熟知
③这些意义便与特定的网络符号联系起来
④“谢”“润”“麻”“卷”“摆”本是生活中的常用字
⑤当其因为读音、某一条义项的特定义或单纯的联想而成为网络流行语的组成部分时
A.⑤③①④②B.④②⑤③①C.④①⑤②③D.⑤②③④①
(2)下列网络流行语中,最能体现以上语段中网络流行语特点的一项是( )
A.躺平B.萌萌哒C.Hold住D.小镇做题家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网络文学的经典化”问题引发了小明的关注,他上网检索到了这篇论文,并决定对此进行一番学习和探究。
网络文学的经典化何以可能
——兼与黎杨全教授商榷
赵静蓉
①传统的经典研究通常遵循两种思路,一是重在研究“什么是经典”,二是聚焦于“如何成为经典”。这两种思路对我们理解经典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影响。然而,这两种思路有一个大问题,即把经典默认为已然存在的“某物”,我们探讨“什么是经典”“如何成为经典”,其实就是用某一套难以言明的标准去考量和评判诸多对象,把含糊的界定和准则清晰化,并反证出经典所以成为经典的“经典性”以及经典生成的“经典化”过程。这很容易将我们带入循环论证的尴尬处境中,并且经典还很容易被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