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5届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500字。
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5届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全民阅读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文化事件或文化现象,它关系到民族复兴目标能否实现。世界经验表明,国民读书率的高低,对国家与民族的兴衰成败具有巨大的影响。推进全民阅读、提高全民素质,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之举,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阅读传统是中华文明的基因。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热爱读书的民族之一,《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句就是劝学,《论语》提到“学习”的内容有近50次,并将“学习之乐”先于“交友之乐、君子之乐”摆在第一位,可见将学习的重要性置于何等重要程度,这也是孔子讲学的根本目的。中国历代圣人先贤无一不提倡读书。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朱熹“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这些哲人先贤的至理名言凝聚成民族的共识,形成中华民族的学习传统。
阅读是民族素质提高的基础路径。推广全民阅读,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好学善学的传统,并博采众长、广泛学习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包括阅读与学习经验。日本作家斋藤孝在《阅读的力量》中指出:“读书不仅是兴趣、爱好、方法,更应该是一种能力。读书的能力可以转化为改变思维、提升交际、个人‘进化’的能力。”通过阅读,可以传承文明、博古通今;通过阅读,可以思考问题、破解难题;通过阅读,可以提升创造力和文化品位,而这些,都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向全国范围进行推动才最为高效。德国政府出台政策向终身学习者提供奖金以鼓励读书。新加坡政府推行面向全国的终身学习运动,设立终身学习奖学金。只有以读书为基础和基本方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向世界各民族孜孜不倦地学习,中华民族才能持续兴旺发展,复兴伟业才能实现。
阅读是人民精神富足的标志。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以每个人的素质提高和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为标志的。我们提出“读书为荣”“读书为乐”“读书为用”,这些都是幸福感的重要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时强调:“希望国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这是“全民阅读”连续九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从“提倡”到“深入推进”,提法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全民阅读事业进入新阶段。国家之所以重视阅读,正是由于阅读是文明传承与民族复兴的基本工程。
我们国家高度重视阅读对于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国民素质,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只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才能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王京生《全民阅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材料二:
表1 全民阅读品牌活动知晓率 表2 全民阅读品牌活动参与度
表3 公共阅读服务设施使用率 表4 公共阅读服务设施满意度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
材料三:
书籍是精神世界的入口。通过阅读,人们能获得知识、锻炼思维、开阔眼界,还能润泽心灵、涵养品格、塑造精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三都从国家层面论述了推进全民阅渎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并且从不同角度给出建议。
B.材料一引用孔子、荀子、朱熹等先贤名言,旨在论证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阅读传统,自古便是热爱阅读的民族之一。
C.多地创新探索打造阅读场所说明融入本地文化元素,就能构建特色鲜明的阅读空间,从而有利于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D.公共图书馆属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它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阅读期待,这与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表达的观点一致。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满足居民对阅读活动的需求,相关部门推出多种全民阅读品牌活动,实现了全民参与阅读。
B.全民阅读品牌活动的参与度与知晓率正相关,可见加大宣传力度是提高活动参与度的主要途径。
C.在调查的各类设施中,公共图书馆使用率和满意度最高,说明它是市民相对喜爱的阅读场所。
D.报刊栏的使用率接近社区阅览室等设施,但满意度较低,表明报刊栏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并不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德国和新加坡政府都以提供奖金的方式,鼓励市民终身学习,这为我国推广全民阅读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
B.从“提倡”到“深入推进”的提法的转变,是我国全民阅读事业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体现了国家对阅读的高度重视。
C.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普及让读者“随处可读”,提升了公共阅读空间服务效能,表明传统阅读方式不再适应读者需求。
D.城市打造更多“小”的公共阅读空间,可以打开更多人“大”的精神世界,这一举措对提高国民阅读素养意义深远。
4.材料一主要使用引用论证,材料三主要使用举例论证,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的选用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某市计划将实体图书馆全部转为数字阅读平台,引发了公众对实体图书馆是否有存在必要的讨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捉不住的鼬鼠
——时间片论
周涛
我一出世就沉没在时间里了,时间如水我如鱼。
那是烟、雾、空气的包围,浑然不觉,如影相随。我几乎不能明确,是我拥有了它还是我正被它裹挟。
它是那样直接、迫近、强大地面临着所有生命,但是为什么却最容易被忽略?
风无形,可是柳枝拂动、树儿弯腰,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力量;空气无状,可是在阳光透射下,可以看到尘埃浮动、地气上升,目击它模糊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