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省滨州滨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20570字。
二〇二五年九年级复习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B)
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7分)
2025年5月19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滨州市文旅局邀请同学们作为“滨州文化宣传大使”,陪同外地游客游览滨州,介绍当地文化、民俗、历史等,你与同学小滨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一:大美滨州】
小滨写了一篇滨州宣传稿,内容如下:
①当你循着中国地图蜿蜒曲折的版图脉络,沿着九曲黄河顺流而下,来到渤海南岸、黄河三角洲腹地,在海河蓝黄交汇的地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将有着中国陆域面积千分之一的一座城塑造于此。这座城因立于“渤海之滨”“黄河之州”而得名“滨州”。黄河不仅以磅礴之势奔腾至此,还在这里铺展出辽阔的三角洲;岁月不仅在此静谧流淌,更沉淀出厚重的文明。
②阳春三月,阳信县万亩梨园,梨花如雪,竞相绽放。一年一度的梨花节如期而至,花团锦簇,瓣瓣朵朵,琳琅满目,正是“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前来观光的游客因其天姿灵秀,仿佛置身幻境,沉醉不知归途。
③芳菲四月,秦皇河畔郁金香,花海绚烂,争奇斗艳。五彩斑(澜\斓),宛若悉心绘制的绚丽绸锦。“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爱酒之极古今皆知,把美酒比作郁金香,亦见花之美极。人们畅游在郁金香节的诗意花田,定格美丽时刻,竟不知身在人间。
④长夏六月,滨城区十里荷塘,莲叶田田,清香远溢。晓风拂月,波影摇红,三十万株芙蕖亭亭映日。画舫轻移,小火车徐行,木栈道蜿蜒。三五知己,泛舟笑语,恰似“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夕阳染金,水波潋滟,倒(影\映)游人兴味正酣。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颗颗透亮,粒粒生辉。枣农们穿梭于林间,竹篮里盛满“红云千颗坠,珠玉万点悬”的喜悦。游人们停下脚步驻足品尝,唇齿间尽是黄河沃土孕育的秋日馈赠。
1. 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bó 斓 xuàn 映 B. bó 斓 xùn 映
C. pó 澜 xùn 影 D. pó 澜 xuàn 影
2. 请根据上文语段,在空白横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句子。
3. 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
A. 花团锦簇,瓣瓣朵朵,琳琅满目,正是“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本句加点成语使用无误。
B. 这座城因立于“渤海之滨”“黄河之州”而得名“滨州”。本句标点使用无误。
C. 黄河不仅以磅礴之势奔腾至此,还在这里铺展出辽阔的三角洲。本句为并列复句。
D. 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没有语病。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1)磅礴:páng bó,形容气势盛大、雄伟壮阔,文中指黄河水流奔腾时气势宏大。
(2)五彩斑斓:wǔ cǎi bān lán,形容颜色丰富多样、灿烂绚丽,文中指郁金香花海色彩绚烂夺目。
(3)绚烂:xuàn làn,意为光彩鲜明耀眼,文中形容郁金香花海光彩夺目、艳丽迷人。
(4)倒映:dào yìng,物体的形象倒着映射到另一物体的表面(如水面、镜面等),强调映射的动作。“夕阳染金,水波潋滟,倒映游人兴味正酣”中,“倒映”指游人的身影随水波晃动,倒着映射在水面上,既展现了夕阳下荷塘水面的动态美感,又通过“倒映”的动作将“游人”与“水波”关联,营造出人与景交融的生动画面。
故选A
【活动二:文化滨州】
4. 小滨对外地朋友介绍滨州民间剪纸这一非遗技艺,下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是( )
①它广泛吸收了彩陶、青铜器、汉画像等古代艺术的精华。
②滨州民间剪纸是黄河文化千年积淀的产物,体现了当地人民的集体智慧。
③从题材上看,多选取动物、植物、人物或器皿,每种题材也都蕴含着深远寓意。
④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滨州剪纸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出现了人亡艺绝、无以为继的现象,需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⑤其中锯齿纹、旋涡纹、月牙纹等古代传统纹样,构成了其主要表现形式。
A. ①⑤③④② B. ②①⑤③④ C. ②③①⑤④ D. ①③⑤④②
5. 小滨还准备在游学活动上分享一些文学文化常识,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刘向整理编辑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还有收集了从东周到春秋时期305篇诗歌的《诗经》都是我国古代史学、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B. “丝”是弦乐器,“竹”是管乐器,古代文化中,常用“丝竹”作为音乐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庙堂”代指宫廷,“汗青”代指史册,“骚人”代指宦官。
C. 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山之北”“水之南”均表示“阳”的方位。
D. 庠序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汉代,最高一级学校叫“太学”,后来改为“国子学”“国子寺”或“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