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ppt306
- 资源简介:
课件共37张,教案约3750字。
统编版七下语文
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常见用法,掌握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言的含义;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启迪。
学习重点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
1.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及用法,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互相牵制,互有胜负。而打破这一短暂平衡的,是刘备方面大将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俘身死。
这个夺荆州擒关羽的厉害人物,却是东吴一个后起之秀——吕蒙,他用白衣渡江之计,成就不世之功,留下万世之名。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二.学习新课。
1.检测预习,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1)了解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在政治上,司马光守旧,竭力反对神宗支持的王安石变法,长期辞官退居。宋神宗死后,司马光被召入京,主持国政,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的新政。“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了解作品。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