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研究性学习启示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六国论》研究性学习启示
石三中 曾伟池
内容提要:语文学科作为最具传统特色的科目,虽然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近年来,路越走越窄的语文教育对教改的呼声可以说是最高的。笔者是语文教师,对此也深有体会。现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契机。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种教育理念,做好角色转变的充分准备,本学期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并进行了一些相关的思考。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程改革 学生主体 学习方式
自从“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定稿)》,它已不再单单被视为一种学习方式,而是作为一种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取得了合法地位,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这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最具突破性的一点。
在这种大环境下,全面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已是势在必行。但对于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以及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它毕竟还是个“新生事物”。要让大家从固有的习惯中转变过来,适应调整后的课程模式,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实践”、“探索”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作为最具传统特色的科目,虽然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近年来,路越走越窄的语文教育对教改的呼声可以说是最高的。笔者是语文教师,对此也深有体会。现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契机。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种教育理念,做好角色转变的充分准备,本学期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虽然不是很成熟,但却由此获得不少启示。
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为本,因而它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为了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在教《六国论》(高中新教材第二册)一课时,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具体内容如下:
1.问题的提出:苏洵在《六国论》中阐述的六国灭亡的理由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他的这种观点是建立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的——当时北宋王朝以向
契丹、西夏进贡的方式求得苟安;又服务于特定的目的——借古讽今。抛开苏洵的这种观点不谈,我们能不能从其他角度找到六国灭亡的原因呢?
2.教师指导方法。首先要弄通《六国论》的内容;然后将范围拓展开来,可以在已学过的先秦历史散文中找材料,注意相关历史事件及人物;如果有其他更好的途径,都可以使用。占有一定的材料之后,再进行分析,寻找原因,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