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50个字。
《社戏》教学案例
川中南校 李晓红
一、案例描述
在教学鲁迅作品《社戏》时,我制定了这样一个学习目标:体会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是在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以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谈谈课文里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从课文里找依据。学生经过思考后也能基本说出,但静观课堂气氛,感觉比较平淡,学生似乎在配合老师完成彼此所认同的课堂上教与学的任务,缺乏这一篇课文人物形象应让人感受到的意趣之美,而且参与回答的基本上是那些比较听话、认为回答问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的同学。对这样的现象进行反思,我认为这个环节是设置是有必要的,但提问的方式可以有所变化,应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我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换了一种方式提问,我说:“我们在阅读时应跳进作品中去,与里边的人物作心灵的沟通,设想一下,如果你来到了平桥村,你愿意和哪位小伙伴交朋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瞬间,课堂上呈现出与前一堂课截然不同的热烈气氛,下面是关于这个场景的部分实录:
生1:我愿意与双喜交朋友,因为他很胆大,有魄力,比如课本中是他向迅哥儿的外祖母和母亲打包票,迅哥儿才有机会和他们一块儿去看戏,我喜欢跟有魄力的人交朋友。
师 :估计你也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
生2:我也喜欢和双喜交朋友,我这个人不太有主见,总喜欢人家替自己拿主意,我觉得双喜是个很会拿主意的人。比如说,大家都不愿再看戏的时候,谁也没提出来不看,是双喜提出来的,又比如说当大家都到阿发家的豆田里摘了一大捧后,双喜让大家不要再偷,当然,这里我还看到了他考虑问题比较周全,很能为他人着想。这样想想,我更愿意和他交朋友了。
师:你很能看到别人的优点,你也能从自身的性格去考虑交朋友,很好。
生3:我要和阿发交朋友,虽然文章中阿发出场不多,可我从他的一句“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的多呢”这句话中我觉得他没有什么心眼,慷慨大方,不象有些人斤斤计较,这样的朋友值得交。
师: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