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选入的鲁迅杂文《灯下漫笔》,心中有些惴惴,惟恐学生们难以领会,又陷入“鲁迅文章难读”之怪圈;再读《灯下漫笔》,耳旁秋虫唧唧,窗外已是灯火阑珊,眼前却柳暗花明,一幅幅画面开始不断地闪现……
一、体察国势——风雨如磐暗故园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统治阶级及其追随者在文化上极力宣扬封建槽粕,以此维护封建制度和日趋没落的封建文化。这种封建复古主义思想与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结成同盟,形成了当时一股对抗新文化运动的逆流。此时的鲁迅先生,洞察国势,以敏锐的触觉,独到的眼光,揭露了复古主义思想的实质,对中国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之后,他在《灯下漫笔》中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尖锐地批判了统治阶级和旧史学家所言的“汉族发祥”、“汉族发达”、“汉族中兴”的观点。指出他们所恭颂的“太平盛世”,不过是让劳动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而生于“乱世”,人民连奴隶也做不成,所以,中国的历史,劳动人民只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种时代中轮回。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变乱纷乘,黑暗异常的社会,军阀混战,人民遭殃,老百姓已沦入“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地步,在这“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年代,鲁迅先生审时笃势,创作了《灯下漫笔》这篇奇文,提出了要对社会“彻底革新,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年代”的观点。
这是推陈出新的观点,这是与历来中国的正统历史截然不同的观点,以第三只眼看中国历史,才会得出与众不同的看法。这是在教学时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解决了这一问题,自然跳出了“鲁迅文章难读”的怪圈。
二、灯下漫笔——心事浩茫连广宇
鲁迅在《夜颂》中说自己是“爱夜的人”。而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己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1925年4月29日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这就点明了“灯下”之含义。
而“漫笔”之意如何呢?
“漫”既是写作的内容的“漫”无边际,随意自由,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鲁迅说到自己“动起笔来,总是离题有千里之远”,“总是胡思乱想……总像断线的风筝收不回来”(《在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所说的就是指写作时想象思维的发散。
所以,“漫笔”乃解作“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之意。此写法,可作为作文教学时思维发散的一个例子。
至此,可否这样解读《灯下漫笔》,灯下漫笔,即以“夜的眼”对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即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老百姓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在乱世,连奴隶也做不成。中国历史总是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这是鲁迅先生面对中国历史的沉重思考之后,在《灯下漫笔》中得出结论。这是开启《灯下漫笔》一文的钥匙。
三、赤子丹心——我以我血荐轩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