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当前的语文学科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个中心论”的问题,其深层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溜;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育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既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根本宗旨。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的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那么,当前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呢?笔者认为,应当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一片创新的天地
意识支配行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首先要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不满足现状和已有成果的意识,这是创新活动的原动力。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可贵的创新勇气。
学生的脑海里,有一片无边无际的想象天地,有一片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要点燃学生熊熊燃烧的思想火花,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有的教师喜欢学生整齐划一的回答问题,让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还有的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一旦答错题目就大声斥责,对暂时落后的学生恶语相加,甚至“武力镇压”,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思维和个性受到压抑,哪里还谈得上创新呢?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作为教师,应给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首先,教师本身要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容精神;其次,要鼓励学生探索求异;第三,让学生写“自己”的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唤起创造的热情,释放巨大的潜能。
二、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
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教学实践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必须从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挖掘潜力。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大致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