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致橡树》教学指导与同步训练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中国现代诗二首 《雨巷》 《致橡树》教学指导与同步训练
【重点、难点】
一、理解《雨巷》一诗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体会诗中凄清的意境。
《雨巷》是一首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愁怨情绪的抒情诗,写得比较朦胧含蓄,但并不隐晦。
一条小巷,阴雨霏霏,“悠长又寂寥”,尽头还有“颓纪的篱墙”,这就为抒写空茫愁怨的情绪渲染了合适的环境气氛。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中,“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自然是孤寂难忍,于是就“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怨愁的姑娘”,寄托自己的情绪。
“我希望逢着”的“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也“象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在雨巷“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是美丽、高洁和幽怨三位一体的象征,是诗人追求美好理想和失望伤感的形象化。诗中的“静静地走近”,“静静地远了”“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我身旁”“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他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等词语显示了他那朦胧飘渺且稍纵即逝的幻想。尽管如此,诗的结句还是“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可见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多么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
这首诗的凄清、低沉又优美的意境也通过富有音乐感的韵味和节奏得以恰当的表现。全诗共七节,每节均有六行,每行长短不等,押韵的位置也多有变化,诗句常有重叠、反复,加以似断实连的跨行、组合,使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优美的旋律,恰倒好处地表达了诗人低回而迷茫的心境。
二、理解《致橡树》一诗中诗人坚贞、高尚而独立的爱情观。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握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把握了这一点,舒婷的朦胧诗是不难解读的。
《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