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教案7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内含本文2篇教案
《触龙说赵太后》(1)【导学新概念】
高一的文言文单元,大体是按照文学史的顺序编排的,本单元作为第一个文言文单元,在教学中应体现其初始单元的特殊要求。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让他们加强朗读和背诵环节,不仅课下要完成诵读作业,课上也要给他们读、背的时间并予以指导。
第二,让学生确立文言文学习要重视语言积累的意识,让他们了解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具体要求,自觉地结合课后练习对实词、虚词、语句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对文意分析的方法加以体会、运用。
第三,让学生了解先秦历史散文的写法。由于先秦历史散文对我国古代叙事文体的影响很大,在课文学习中让学生适当做一些品味和鉴赏,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写人记事的艺术技巧,会十分有益,而且也体现了语文是文化载体的性质。
有鉴于此,本课学习要反复阅读课文,争取在课堂上完成对第三段的背诵。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辨识“及”“甚”“少”“为”等词的诸多义项,积累一部分实词和翻译知识。还要以第三段为重点,品读触龙的劝说语言,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注意情境气氛的变化,感受人物形象的力量。在全部教学过程中,诵读应是最主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
本文情节生动而严谨,对结构略事修改就可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若把课文结尾太后同意长安君质齐、齐兵前来解围移到第一段的后面,这样就变成了倒叙结构。让学生思考这样写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这种倒叙结构会产生很强的悬念。太后态度的剧变是怎样完成的,读者会对促成这一变化的触龙这一形象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讨论这一结构的作用之后,再要求学生具体分析触龙的说服步骤。
根据课文的段落划分,写触龙的共有三段,可以把触龙说服太后的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即课文第二段内容。触龙所用计谋可叫做“假痴不癫”。面对盛怒的太后,触龙藏起自己的来意,不提长安君,甚至不谈秦军围赵的险恶形势,像两个普通老人见面一样互致问询,以消解太后怒意,缓和谈话气氛,这是劝说的准备阶段。
第二步,课文第三段。触龙的计谋可以叫徽“暗渡陈仓”。触龙从为幼子求职开始,引起对谁更爱幼子的争论,最后评论太后对燕后和长安君的不同爱法。在太后浑然不觉中已讨论了如何怜爱长安君这一焦点问题,这是劝说的实施阶段。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本文委婉曲折、层层深入、纵横捭阖的论说技巧。
二、学习本文通俗生动的人物语言和细致入微的人物行动和对话描写。
三、掌握“质”、“徐”、“趋”、“曾”、“恃”等词语的用法,弄清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文言句式等现象。
四、认识凡事应从长远考虑,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理。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语言较通俗,学习时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教师介绍背景材料并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二、翻译过程中指导学生进入“角色”,体会当事人的地位、身份、性格,体会对话,特别是对交辞令中劝说语言蕴涵的风格和思想感情。为此,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句的含意。
三、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特殊文言现象要随时总结。
四、讲析完课文后,让学生进行同类作品的比较阅读,写出读后感或评论性文章。
五、如有条件,可利用计算机制作教学软件,以提高课堂容量;也可利用幻灯或投影出示战国形势挂图、制作板书背投,以节省堂板书时间、增强授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舌头”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让我们来看看《战国策》里的触龙是如何运用他的三寸不烂舌说服赵太后,换来齐国救援之师的吧。
二、研习新课
(一)介绍课文背景
故事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165年)。当时,赵惠文王刚死,孝成王初即位,因年纪太轻,所以由赵太后执政。秦国看到赵国正新旧交替之际,政治局势尚不稳定,认为有机可乘,遂遭兵“急攻之”。课文的第一段即交代了这一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
正音:说 强
实词:用事,执政。质,人质,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强,竭力、尽力。左右,代指身边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