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让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摘 要]重新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确立“以人为本,让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是对新时期新的教育形势下师生关系的再认识和新发展。在这个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力求做到以“教育的生命意识”为核心理念、以“师生的民主和谐”为前提条件、以“教师的角色转变”为重要策略,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以人为本 师生关系 角色转变 学习共同体
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对师生关系的探讨,历来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话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从“教学做”合一的原理出发,倡导教师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他认为这些才是真正的最好的教育。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样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可见,陶行知倡导的师生观与新课程强调的师生观是一致的,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新探讨师生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的生命意识”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理念
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人和未来的创新主体,学生不仅仅要优化包括认知能力在内的智力要素,更是要发展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的新人文本质,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在课程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思想。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的发展,其本质是人的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凸显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其核心就是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这样,学生会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氛围中,求知欲被激发,从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师生的民主和谐”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前提条件
反思传统教育教学过程,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