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忽视语文课堂上的“杂音”现象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3/11 12:24: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151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杂音”在这里特指那些出现在语文课堂上,不符合教师预先设想的,离奇古怪的学生回答。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听到这些“杂音”,不是“不闻不问”就是“嗤之以鼻”,抑或是加以严厉地批评和训斥。我经过认真研究,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结论:我们不应忽视这些“杂音”现象,我们要通过重视“杂音”现象,来更新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作大胆地、勇敢地想象和尝试。
一、重视“杂音”现象可纠正学生头脑中固有的错误知识。
  平时的书面作业和考试,虽然能让教师发现学生的一些错误知识,但这一些发现只是一小部分。而且简单的几个符号和冷冰冰的几句批语,也不容易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即使作了订正和讲解,也不会在他们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过一段时间后,不少同学便又会“重犯”。如果我们能换一种方式,采用口头批改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而重视语文课堂上的“杂音”现象,正是进行口头批改,改变这种现状的最佳方式。个别同学在课堂上出现了知识性错误,教师应该停下来,耐心地替他们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纠正他们的错误。经过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番分析,就可以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理解和认识到它的错误性。相比较而言,这方式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远比书面批改要深刻得多,学生也肯定不会“重犯”类似的错误。我在一次试卷分析时,讲到“振聋发聩”的“聩”的解释,忽然从后排传来一个“杂音”——“烂”。顿时,大部分同学都笑了,还不时回过头去看那位同学。那位同学低下了头,满脸通红。可他平时语文成绩还不错,不知为何会犯这个错误。于是,我就插了几句,“刚才,李佳同学所说的‘烂’是另一个‘溃’的意思,大家能写出那个‘溃’字吗?”马上就有人说“三点水旁,‘溃烂’的‘溃’”。“对呀,刚才李佳同学之所以答‘烂’,是因为他把这两个形似字的意思混淆了,有谁能区分一下这一对形似字的不同意义吗?”又有人说“这一对形似字,它们的形旁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意义不同……”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李佳同学也抬起了头,而且在其他同学分析时,他不住地点头,手中的笔还不停地动着,精神也慢慢放松了。自然他已从中受到启发。我想,从这次讨论中受到启发的,肯定不止李佳一个人。而这些“意外”的收获,不就是因为那个“意外”的“杂音”吗?
二、重视“杂音”现象,还有助于丰富教师的语文知识。
  三千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作为新世纪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