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审题,规范表达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准确审题,规范表达
——古诗鉴赏题失分原因例析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王传兵 (邮码:213003)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从2002年变成主观题以后,当年的得分率就比较低,2003年高考的得分率仍然只有40%左右。一般来说,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无论从诗歌的形象、内容还是语言和表达技巧,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在表达上不够规范,在审题上也存在偏差。这是造成部分考生无谓失分的两个重要原因。下面以学生的训练题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6分)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概述本诗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3分)
2、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赞叹传诵的原因。(3分)
对于第一题,从批改的情况来看,导致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题目实际上有两条要求:一是概述,二是景物的特点。有一位同学是这样组织答案的:“本诗描写了初黄的菊花,斜阳西下的山峰,落下的胭脂色的棠梨叶和白色的荞麦花。”实际上这个同学回答的是“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属于答非所问,没有对景物特点进行概括。大多数同学概括的景物的特点用的大多是“宁静、安静、幽静、静寂、恬静”这一类词,还有一部分同学概括的是“色彩(颜色)明丽(鲜明、鲜艳、斑斓)”。这两种答案可以说都对,都概括了景物的特点,但不够全面。这说明很多同学还没有弄清楚或没有仔细推敲“景物的特点”这个概念的内涵。如何把握景物的特点?应该从两个方面分析景物的特点:1、从“形”的方面(外在、客观)分析景物的特点,主要包括景物的形状、声音、颜色、气味等等。2、从“神”的方面(内在、主观)分析景物的特点,主要指人对景物的主观感受。因此,这道题目的答案应从形和神两个方面来拟定,可以拟为“初秋晚景,呈现出斑斓色彩和盎然生机,给人以幽静的感觉”(意思对即可)。
对于第二题,大多数同学都能从自己的理解角度写出一点对颔联的评析,说明它的妙处,或从拟人手法的运用,或从动静结合的写法。但是只有很少同学能把两点都分析清楚。一般来说,前人称道(传诵)的诗句,前人早已指出了值得称道的地方,我们只要将它分析出来就行了,但尽量要全面,不能只从主观出发,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评分的角度,这类题目也是分点给分。本题的答案可拟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 这道题虽然主观性较强,但仍然隐含了客观的限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