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教学指导与训练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失街亭》教学指导与训练
【课文背景知识】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九十六回,原有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三个互相衔接的故事。课文节选的是失街亭、斩马谡两部分,略去了空城计。课文前面的故事情节:公元233年,刘备病危,托孤于白帝城;孔明辅佐后主刘禅,治国方针是修养生息,巩固后方,联吴抗魏,统一中国;公元227年,孔明采用马谡的计谋,离间魏主曹睿与司马懿的关系,致使后者被削职归里;孔明趁机挥师北伐,大破曹军,夺取陇西三郡;公元228年,孔明兵出祁山,目的是北定中原、攻取长安、兴复汉室;在魏军损兵折将军情危机的情况下,曹睿不得不召回司马懿,封为平西都督;司马懿正欲走马上任调动军马,忽得孟达谋反的消息,不待恩准,星夜兼程赶到新城,杀了孟达,除去后患,然后引兵到长安,同曹睿相会合,领旨出击蜀军,展开街亭争夺战。
【字词综合运用】
1.词语解释
奈无城郭:奈,无奈。只是没有可以防守的城墙。
停当:完毕、齐备。
寻思:反复细想。
但街亭危:但,只要。只要街亭危险。
等闲:寻常。
冲要:紧要的地方。
自隳:隳,毁灭。自灭。
守把:把,看守。
2.词义辨析
【重点难点讲解】
本文的重点是理解诸葛亮、马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他点将时对马谡说的话,既见精细小心,又显见解清明;他对马谡既有疑虑,又由于有一贯的好感,在马谡主动请缨又信誓旦旦的情况下,终于抹不开面子,委以大任;面对马谡的狂言,他已经失察一次,但未引起注意,接着又派王平相助,尽管表现了他谨慎的一面,但是,岂不知马谡哪肯听王平之言,又表现了诸葛亮的再次失察。失败之后,诸葛亮一再自责。先是迎接赵云,言“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后是杀了马谡,痛哭不已,“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表现了不掩过,不饰非,不推委的品质。他对马谡家属的顾惜,又决非念旧情之故可以完全概括的,其中也包括了他的自责在内:是我的一念一差害了马谡呀!文章从点将、布兵、执法、痛哭等行动和贯穿于这些行动之中的语言,使诸葛亮形象真实可感,内心世界活生生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马谡是一个狂妄自大的典型。请守街亭时两次对孔明的答语,前者自命不凡,后者目中无人;到街亭下寨时,又嘲笑“平生谨慎”的王平的建议是“女子之见”;当王平搬出诸葛亮的“指教”时,他竟说“丞相讲事尚问于我”。他就是这样一个自命不凡,目空一切的人。
本文的难点是在语词方面。本文有不少文言词语,是阅读时首先必须扫除的语言障碍。
【知识延伸检索】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唯一形式,它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起来的。讲史说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的故事,如《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讲史不能把一段历史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讲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字样,也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经过宋元两代长期的孕育,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都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说书艺人和戏曲艺人补充内容,逐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