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语文教学过程中美的挖掘和创造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3/19 13:09:00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23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关于美育,高校教材《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有过精辟的论述: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教育中它对学生智育、德育、体育各方面的发展存在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们知道,首先,美育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精神。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既可采用科学的方法,也可用艺术的方法。作为文艺,它就是以塑造形象,以丰满的艺术形象来使人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成功的艺术作品能够帮助人生动鲜明地认识世界。恩格斯在讲到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时就曾指出这是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并说:“我从这里……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可见,运用文艺作品进行美育具有极高的知识教育价值。
其次,美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在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和情感体验中,有助于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把美育和智育结合起来,会使学生的脑力劳动更具有活力,更具有创造力。
第三,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中国古代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礼教在伦理道德上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观念对审美的指导功能。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美育利用美的形象进行教育,提高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并深刻地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感情,引起内心的共鸣,使学生爱美恶丑、从善拒恶,抵制没落、颓废的思想情调和庸俗的生活方式的侵蚀,养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第四,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美发展,具有提高形体美的健康性和艺术性的价值。在体育运动中讲究体育美学,可以提高运动艺术的审美价值,不仅是学生的筋骨、肌肉受到锻炼,还可怡情养性,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由于美育有这么重要的功能,我们说成功的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那“感人的艺术性”源自哪里呢?源自美的挖掘与创造。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理论联系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美学的因素,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创造美的意境?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挖掘美
“培养审美情趣,主要是以课文作为凭借。”《大纲》一语道破了挖掘美的立足点。蔡元培也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我们的语文教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是各种美的形态的集大成,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形态的系统。各种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等,基本上都包含在其中。自然美上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月下荷塘的静谧和谐之美(《荷塘月色》朱自清),辞官归隐的悠闲的田园之美。艺术美主要以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来展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艺术美更多的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本形式的结合之美。于是我们发现,杂文,让我们体验了犀利之美,散文让我们体验了意境之美等等;再如诗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骈散交错,富有表现力,读来琅琅上口……。社会美则体现了社会生活中人的美,事物的美,这种类型的美我们也不难在教材中找出来,比如表现西北农民品格美的《白杨礼赞》,《土地》则表现了劳动人民为保卫土地和争取成为土地的主人而进行的斗争等。所以说无论是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内容。当然这也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美,合理的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源,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