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000个字。
30 、 诗 四 首
第一课时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死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63岁死于贫困。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感,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三、通过各种形式朗读。注意的字音有:秽、长、荷。
四、了解诗的大意: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 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五、问题探究:
1、把此诗分成二层。并说说层意。
第一层,叙事。 1——6句。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第二层,抒情。 7——8句。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2、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名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4、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5、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
——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 ,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6、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
——(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7、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
——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8、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