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教案3(熟语的种类和特点例说)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熟语的种类和特点例说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熟语有两个来源。(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下面我们对几类熟语分别阐述:
(一)相沿习用的成语
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音节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有的来自古代口语,如“唇亡齿寒”“同病相怜”;有的来自古代寓言,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卧薪尝胆”“四面楚歌”;有的来自古代诗文,如“巧言令色”“不可救药”;也有来自现代文章著作的,如“古为今用”“力争上游”“争分夺秒”等。
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如常见成语“不刊之论”“万人空巷”“七月流火”“空穴来风”等,常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当然,成语也并非永远固定不变。有的意义色彩可能有变化,如“明哲保身”来自《诗·大雅· 民》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指因怕犯错误或得罪人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意义和色彩都有变化(再如“颐指气使”“既来之,则安之”等)。有的个别构成成分可能有变动,如“每下愈况”来自《庄子·知北游》,现在演变为“每况愈下”,“揠苗助长”可写为“拔苗助长”等。
成语相关文章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口耳相传的谚语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直言”,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往往传达了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简练通俗,意思完整。口耳相传和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经验是它的两个基本特点。
它与成语的区别是: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古今小说》一),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金瓶梅》第七十六回);“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醒世恒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