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00字。
拔动心灵琴弦 激发生命情感
——《发现》教学案例
永康明珠学校:刘翠荣
教学背景
现在的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不够重视,原因是现代诗手法多样,一首诗往往又有多种解读,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学了又觉得实用的价值不高,所以教师也懒得下功夫教。那么,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的兴趣?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现代诗的诗意呢?这是我在学习这一课前考虑到的问题。
古语有“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诵读能够使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消除与文本之间的陌生感,能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对话关系,能够在反复的诵读中,熟悉、感悟文章的行文脉络,品味文本的语言风格和强烈的情感,所以我决定在讲析现代诗专题模块时就以闻一多的《发现》为重点和切入口,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鉴赏现代诗的美质。
古人又有知人论世之说,由此衍生出诗歌鉴赏中“知人论诗”的主张。《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世也。”意思是说,不了解古人的身世和时代处境,就难以读懂他们的作品,也就难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如果把句中的“古人”改为“前人”,这个说法同样成立。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作家个人的独特处境,尤其是作家创作时的心理状态会对文学作品产生很大影响。我们常说,理解文学作品除了必要的艺术修养外,还应该具有历史意识,就是把作品放在它产生时的文化语境之中打量。这种“历史”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从外在看,有文化、社会、政治环境;从创作者来看,有作者创作时心境和动机;从文学本身看,有当时的艺术发展水平、独特的语言方式等,相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闻一多即使不是“古人”,也应该是“前人”。所以,课前我布置学生的预习内容为:同桌之间互相切磋,在课下试着朗读把握本诗的情感;查找资料,了解闻一多所处的时代、《发现》创作时的作者心态及闻一多个人的艺术追求等。我自己也作了充分的准备。
教学过程描述
师:鉴赏诗歌首先要了解写诗的人,也就是说品诗要知人,根据我们的课前的预习,你对闻一多了解了多少呢?
生1:一九二二年,闻一多在清华大学学习了九年之后到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罗拉大学学习,同时研究文学与戏剧。一九二五年回国,担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发现》就是诗人回国后不久创作的。
生2:在国内的时候,闻一多和他那一代作家都受到了五四精神的熏陶。在当时,虽然有人反对传统,但从他的内心和目标看,他们是希望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获得更好的发展的。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是怀有很深的感情的。闻一多到美国,是希望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民主精神。但是到美国以后,闻一多很快就对美国社会的各种现象产生了反感甚至痛恨情绪。
生3:诗人回国之后,见到的祖国和他渴望的祖国并不完全一样,一九二五年前后,中国正面临军阀混战的局面。
生4: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他是一名杰出的爱国诗人、文史学者、民主战士。曾留学美国。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倡导“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等。 1946年7月15日,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被国民党用卑劣手段刺杀于昆明。
师:对,同学们说的不错,从我们对闻一多的了解看,这是一位把祖国和正义放在第一位的人,他的这种情感也真接反映在他的诗歌当中。下面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想一下作者“发现”了什么,作为读者的你又发现了什么。首先我们思考第一个问题“你觉得作者到底发现了什么?”
生5:我认为诗人发现“诗人心目中的祖国和现实中的祖国的巨大的反差”。
生6:我认为诗人发现“你(祖国)在我心里”。
师:很好。作为读者的你认为《发现》这首诗应该怎样读呢?
生7:(1——2)句中“血”“泪”有痛苦之感,应该缓慢深沉。
师:很好。你来试读一下。
(学生生充满感情的读)
(学生鼓掌)
生8:(3——4)句中“风” “火”表达了诗人的激动与热情,要读得有喜悦之情
师:很好。你来试读一下。
(学生生充满感情的读)
(学生鼓掌)
生9:(5——8)句中要读得慢一些来显示心中的绝望之情。
师:很好。你来试读一下。
(学生充满感情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