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20字。
永久的悔
张厅
课文剖析
我己经到了望九(接近九十。望,年龄接近。)之年。我的经历可谓多矣。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这里形容后悔的事很多。也说俯拾即是。)。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tuò,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第1自然段上来就讲明自己也已到了“望九之年”,预示着自己此时也应是儿孙满堂了,“经历可谓多矣”。然后,引出自己的永生之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从而使得自己的“悔意”更为沉重,更加令人感慨万千。而且独立成段,就更加显现出作者心境悲凉。]
点明中心——“永远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三个兄弟,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最小的叔叔送了人。我父亲和九叔饿得没有办法,只好到别人家的枣林里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最后兄弟俩被逼得背乡离井,到济南去谋生。此时他俩也不过十几二十岁。在济南这个举目无亲的大城市里,经过千辛万苦,九叔总算在济南落住了脚。于是我父亲就回到了故乡,说是农民,但又无田可耕。自然也是经历了千辛万苦。九叔从济南有时寄点钱回家,父亲赖以生活。不知怎么一来,竟然寻上了媳妇,她就是我的母亲。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她家里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上学,所以我的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也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五里路并不能算是很长的距离,然而母亲却一生都未能够走出过这五里路的距离。母亲一辈子也未离开过家乡,未离开过自己的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母亲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她把自己一生的时光都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了这个家、贡献给自己的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然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包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黄的),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谈“红”色变了。
这一层主要是介绍作者年幼时的家庭基本状况:贫穷、艰苦、封闭。作者的家庭生活可以说是经历了千辛万苦,孩子送人、背井离乡等种种痛苦。还点明了母亲的基本状况:没有文化,孤陋寡闻。这是真实的描写,也是真情的流露,反而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高大起来。第5自然段重点说了吃的问题,以颜色特征为标准介绍家里的吃的情况,同时也为下文作了很好的铺垫。写了我对“白的”的向往,写了我对“红的”的熟悉,谈“红”则色变。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办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个举人,我喊她他的夫人奶奶。他们这一支是有钱有地的。虽然举人死了,但家境依然很好。我这一位大奶奶仍然健在。她的亲孙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钟爱都倾注到我身上来。她是整个官庄能够吃“白的”的仅有的几个人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给我留出半个或者四分之一个白面馍馍来。我们家住在村外,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来向村里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声:“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回到肥大的袖子里,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这是我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此外,我也偶尔能够吃一点“白的”,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麦收季节,我们家根本没有什么麦子可收。对门住的宁家大婶子和大姑——-她们家也穷得够呛——就带我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