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山东师大附中语文组 杨玉华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一篇课文,通过朗读会更深刻地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二年级的语文教师对此更是有深刻的体会,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材中,诗歌单元就占有一半的篇幅,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当代诗歌还是外国诗歌,从每一单元的学习指导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习诗歌就要不断地去吟诵,吟诵不拘一格,要慢慢地读,字字推敲,这样才能发现诗中的言外之意。其实,就对课文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及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来说,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是,多年以来,在语文朗读的教与学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达到弱化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过多注重讲解、分析,而齐读、个人读、分角色读被忽视或减少,即使有朗读,,也很少提明确的要求和指导。学生读课文时,破词、破句现象时有发生,往往课文已经学习结束,而学生读课文却还结结巴巴,即使要求背诵的文章也仅仅是唱书式的背下来,只是追求背过而已,更谈不上声情并茂地投入。朗读被忽略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学语文的指导思想不够正确。从笔者所教的班级学生来说,即使到了高中的阶段,很多学生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语文。许多学生认为,学语文就是会写字,理解词意,掌握一些文学常识,听老师讲解语文知识等,甚至有很多学生认为学课本没有用,反正高考又不考课本上的,能从朗读入手去感受文学氛围,在朗读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文学修养,陶冶自己性情的学生更是屈指可数。
(2)考试试题的局限。一般语文考试总是笔试,对学生的实际朗读水平难以评估,即使有所反映也只能对停顿、重音等问题进行机械地解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忽视了朗读教学,学生忙着做大量习题,搞题海战术,实际的朗读训练大多被冲淡。
(3)学生出声朗读的时间太少。就笔者所在的学校来说,每天只有半个小时的早自习时间,城市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走读生,早上很多的时间都是消耗在来学校的路上,而晚上对他们来说是学习数理化地时间,用在读书上的时间更是少的可怜,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已经没有大声朗读课文的习惯,这使他们再朗诵上下的功夫更是少之又少。
二、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和任务
目前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教学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并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学生应较准确地掌握标准读音和朗读要领,流畅而正确地读出各种句式的不同语气,做到发音正确,摈弃方言,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句读清楚,语气流利,感情鲜明。学习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字音、语调都要力求准确,注意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拖腔;做到咬字吐词清楚明白。
句读清楚。要把标点符号准确地读出来,要正确地划分音组,掌握好停顿的处所和停顿时间的长短,特别要注意读好中间没有标点的长句子。
语句流利。朗读要熟练,语势要流畅贯通,不停顿。能准确地读出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的语气。
感情鲜明。要正确地表达文章的基本情调,掌握文章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表达出爱憎分明的感情来。
上述几条是中学阶段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在具体进行朗读指导时,因年级不同、文章体裁不同,朗读要求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