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30字。温婉的东坡
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严峻
教学目的:
l 认识一个豪放之外的苏轼。
l 欣赏《水龙吟》状物言情的特点。
l 了解古代诗词中柳絮杨花的常见含义。
l 欣赏《江城子》叙梦忆人、表达悼亡之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情与景、物的关系:词人对景物的撷取以及描写景物时所选用的语言与情感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都知道宋词有轻狭小的婉约与拙重大的豪放之分,谈到豪放都自然会想到苏轼以及他的不朽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实,苏轼除此之外,更多的词作中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温柔婉约之情。下面我就来学习他的两首具有婉约风格的作品《水龙吟》和《江城子》。
二、学习《水龙吟》
1、阅读全词,试着找出词中所写杨花有什么样的特点。
先指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然后再进一步讨论赏析。
l 似花还似非花:一个“还”字,可以理解为“终究”,看上去像花,可终究不是花。这一句点明了杨花的身份与特征,恰恰就是这一点,使得它落得个“无人惜”的结果,于是任凭它随风飘零。
l 抛家傍路:离开了柳枝,飘零的杨花如同离开了家,落在了路边。
l 无情有思:为什么说杨花“无情”?这是因为它的抛家。可是又为什么说它“有思”?这就要想一想它为什么抛家了。原来是“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词写到这里,我们已经能够感到,苏轼的这首词中的杨花中有一个思妇的身影。她独守着空房,任凭着红颜老去,如同这杨花一般“无人惜,从教坠”。于是,她想去“寻郎去处”,看似无情地离开了家,如同杨花飘离柳枝,实是为了那心中的不尽思念。然而这一切只能在梦中了,可是,更为可叹的是这点小小的梦想也被“莺呼起”!
l 此花飞尽:下阕在时间上与上阕有变化,上阕写花飞,下阕写飞尽。另外,下阕在视角上也有变化,上阕写的是他人眼中(第三视角)的杨花,下阕则是这个女子眼中(抒情女主人公,第一视角)的杨花。因为春己逝,所以此花(杨花)飞尽,落红难缀,其中自有一番伤春惜春之情。可是为什么对此花飞尽不觉遗憾,而恨西园的落红难缀呢?其一可以作如下理解:呼应上阕的“无人惜从教坠”,因此飞尽也无人觉遗憾,无法与红花相比。其二也可以作如下理解:杨花比喻着思妇的思念之情,“不恨此花飞尽”的“不恨”是说,即使倾尽自己的思念也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恨西园落红难缀”之恨是说春己逝,想留住,苦无计的遗憾。一春即将逝去,可所思之所仍未归来,“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晓来雨过,遗踪化为一池碎萍:时间在流逝,已经是第二天的清晨了,一夜的雨,一夜的泪,杨花何在?“一池萍碎”。古人以为杨花落入水中化为浮萍,这并不科学的理解却是那么的富于诗意,杨花随风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