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10个字。
身有彩凤双飞翼
□张伟忠
中考试题的命制,是一项科学性非常强的工作,对试题的效度、信度、难度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来不得半点马虎。但就语文试题来说,在重视试题科学性的前提下,能否根据语文学科的自身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适当突出文学性和文化性,更好地体现“语文味”呢?笔者在主持2007年山东省中考语文命题时,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突出试题中的文学性因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所以,中考语文试题应强调素养立意,侧重考察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学素养。二者的核心其实都是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因此,我们尝试在试题的各个板块,围绕这一核心,凸显文学性因素。
(一)在“积累与运用”板块体现文学性的综合题目。例如:学校文学社拟创办一份文学刊物,请你为这一刊物命名,并写一段创刊词,阐明刊名含义及办刊宗旨等。语言要简洁生动,60字左右。这道题设置了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学校文学社团。因为情境规定是为“文学”刊物命名,所以自然就会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富有诗意和内涵的方向发展。另外,中考试卷中常见的仿写题也带有较浓的文学色彩。这类题目能让学生通过模仿、运用文学性语言,达到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能力的目的。
(二)在“古诗文阅读”板块强调古代诗歌的文学性阅读。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中的瑰宝,也是最能体现我国文学发展成就和汉语特点的文学样式。对古代诗歌的考察,不能局限于背诵默写,有必要涉及其文学性因素。例如: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8~9题。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8.首句中“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古代诗歌的考察,应该着重于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或意象。因此题目从两个角度命制,一是对重点词的品味,二是对诗歌所传达感情的整体感知。这道题的难度对考生而言起点并不高,但要体会到其中的诗味诗情,则还需要动一番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