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阅读对话的平台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4/5 14:28: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1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师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1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就更是如此。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行为就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阅读教学除了这一交流之外,还有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这种对话是围绕文本来展开的。这种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是读出作者,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观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过程正如伊格尔所说:“当我们所有的历史意义和假定的‘视界’与作品置身的‘视界’融合时,理解事件就发生了。就在这一时刻,我们进入艺术作品的生疏世界同时又将其带入我们自己的王国,从而达到对于我们自己更加全面的理解。”○2
语文阅读对话,其主体有三者:教师、学生、文本(隐含的是作者)。阅读对话同其它一切对话一样,也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倾听,一是言说。倾听,在阅读对话中,首先是倾听文本。要能真正让学生倾听文本,就要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接受美学和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讲,就是用自己的生活和艺术经验去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其次,是倾听他人(学生或教师)对于文本的认识,倾听他人心目中的“林黛玉”与自己心目中的“林黛玉”有何不同,并从中受到启发。言说,是学生、教师将“倾听”文本的结果进行交流,以达到思想碰撞、智慧共享的目的。
在清楚了阅读对话的本质之后,我们再来看一看我们阅读对话的现状,虽然阅读对话这一观念已为大家所认同,但在具体的阅读行为中,有的无所适从,有的曲解对话,在相当多的阅读课上,存在着“问题化”倾向和“空泛化”现象。
什么是“问题化”倾向?下面是笔者听的一堂《斑羚飞渡》的阅读课,教者是怎样来理解阅读对话的呢?我们截取课堂的一个片断来看看。在课文导入和检查预习之后,教师进行了如下的提问:
1、 斑羚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
2、 面对这样的绝境,斑羚群有怎样的表现?
3、 镰刀头羊想出了一个什么绝妙的自救办法?第一步斑羚群是怎样做的?
4、 面对又深又宽的山涧,斑羚们是怎样飞渡的?
(1) 请找出描写斑羚跳跃腾空的动词?
(2) 在跳跃的最高点,哪一个动作给了年轻斑羚新的生命?文中用了什么修辞来描写老斑羚?
  5、成功的试跳给斑羚种族带来了生的希望,作者在描写其他斑羚飞渡的时候是怎样安排的呢?
在这节课里,教师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更多的教师是按照教参的理解)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细小的问题,然后按照这些问题按部就班进行提问,学生也就按部就班地一步步进入教师预设的答案中。这些细小的问题把文章“肢解”了,就有如把文章大卸八块,然后一块块举起问:这是什么?不但文章的整体美丧失殆尽,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说权都受到严格的控制。“阅读是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建构自己的认知图式,从而达到认知文本信息的目的”。○3在这种“碎尸万段”(于漪老师语)的问题引导之下,学生是不可能建构起自己的“图式”的。每一个问题的答案是确定的,也是唯一的。学生在这些所谓井井有条的提问中,忙于去寻找书上现成的答案,忙于把这些机械的答案机械地表述出来。这样的对话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个性去倾听文本,不能自由地理解表达,更谈不上有创意的表达。这样的对话必定视野狭窄,思维僵化。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有这样一段阐述,“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们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末,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4因此从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的角度出发,阅读对话绝不能钳制学生的思维,应让学生在积极的、开放的思维活动展开对话,这样的对话才不致失去对话的品格。
如果说“问题化”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已有相当时日的话,那么“空泛化”则是伴随着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现象,而且正为部分教师津津乐道。不管什么文体,不管什么内容,教师引导的都是“你觉得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这个问题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每课都这样问,对文本而言,就不能体现内容的差异,文章的重点就不能突出,难点就不能突破,色彩各异的篇章就成了千人一面;对阅读“倾听”而言,就不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与文本形成有效对话。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重细枝末节而难于“观其大略”,只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