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500字。以学生的情来入手,通过朗读来调动情感,操作性强
想北平
2007-9-30
【教学目标】1、学生能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2、能学会散文形散而神聚的写法
3、学会从身边平常而又典型的细节体现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作者对北平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生大多未离过乡,怕难体会为何作者对北平如此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思乡散文,作者从题目到主体都反复在陈述自己深切地爱着、思念着的故乡——北平。文章结构属于散文类中较清晰的一类,故不必用分段划层次的方式去教。文中提到了与散文并举的两种文体——小说和诗歌。故教案设计将以此为突破口再深入探讨文本。本教案试图通过这种设计让学生更深地体会散文并不是简单的抒情,而是把要抒发的情感放在一些着力点——生活细节、类似事物的对比中去体现细微而深挚的情感。诗歌是可以尽情地畅快地抒情的,小说是可以“捡”自己知道的来写的,但散文中,因为作者“真爱北平”,故文字不华丽,却动人,拣稀疏平常的事物来写,把北平比作母亲去爱,更让人体会到生于斯、长于斯却长年离家在外的老舍的心酸和牵挂。这也正是质朴的散文的真谛。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导入——情感调动,属于北平的老舍
大家进入高中,也许很多人从此就开启了渐渐离家的征程,从一个星期回一次家到一个月回一次家再到离开家乡去外闯荡。所以同学们对于家和家乡应该有一些因为短暂的离开而生出的感情。
同学们当中更有从小随父母远走他乡之体验,当你正要把异乡当故乡时却又要面临告别而开始重新接受自己真正的故乡时你一定体会到了某种心酸和尴尬。
故乡,是任何一个人一生也永远逃脱不了的两个字。它融在一个人的骨肉血液之中,使人总是忍不住地回头眺望。
老舍先生的故乡是北平。他生于北平,长于北平,一生中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时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无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重庆,在云南,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属于北平的老舍的家园之思。
板书:想北平 老舍
二、 朗读课文——体悟深情
1、师范读,或者听录音,或者请生试读,或者分小组朗读(123段 45段 678段)。
2、注意重读的点和情感的投入
如“真” “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黏合” “永远道不出” “说不出”
“快乐”“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
三、 明晰文体特征
(一)从文章体裁来看,它是一篇什么文章?
明确:散文
(二)在文章里,作者提到了与散文对立的两种文体,如果用那两种文体写北平,分别会怎么写?而作为散文,相对应的会怎么写呢?
明确:小说: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因为小说是别人(不是我的)的故事(不是完全真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