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720字。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中关村中学 刘艳
明光中学 李月梅
一、设计意图
1. 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探究阅读,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感受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感悟作者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人格;引发学生学会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3. 通过作业,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的提高。
二、主要活动安排
1. 课前预习作业
①学生访问调查,访问身边70岁左右的文革中的“走资派”(或身边年长的家长),了解文革动乱中的人际关系情况,并做好访谈录。
②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整理文革历史背景、巴金及其作品的有关知识材料。
2. 课上
①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②合作研讨: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共同探究文本。
3. 课后
课后练笔,做到读写结合。
三、教学重点
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四、教学难点
文革的历史背景
五、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 小组快速检查交流访问和积累的情况(3分钟)
①文革动乱时人们的心态及人际关系;
②巴金及其作品的有关知识材料。
2. 默读全文
梳理文本思路,把握情节及人物感情变化(整体把握能力、提炼概括能力训练)。
(1)小狗包弟有过哪些经历?
(2)随着包弟经历的发展,“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
用图表法概括
包弟的经历“我”的感情
包弟来历(被转送)高兴(2自然段)
七年相处(亲密相处)快乐(3—6自然段)
不幸被弃(被追杀)惶恐、忧虑( 7-9自然段)
别后命运(被解剖)轻松、沉重、歉疚(10-13自然段)
3. 教师提问: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写了一个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与包弟没有联系,这段文字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写了一个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从思路上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作家通过别人的故事引到自己的故事;从内容主题上,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4. 研讨对话:(鼓励学生从文本出发,主动提出问题、共同研讨并自主解决问题;也可以采用教师提问的形式)
教师预设问题:
(1)为什么不想送走小狗包弟?(此问题相对简单,可以灵活处理)
明确: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小狗包弟愈是可爱,愈是聪明,作家的一家人就愈是不忍让它离开。
(2)小狗包弟为什么一定要被送走?(小狗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
明确:他是日本种的小狗,旧主人又是瑞典人,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同时我们再联系前面的艺术家获罪的原因(“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再联系小狗包弟的这种特殊身份,当时那种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的社会现实,注定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定被遗弃。
(3)关于巴金的内心斗争与煎熬如何理解?(“轻松”与“沉重”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