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教学目标设计:
1、 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心理、语言描写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感悟和启示。
2、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作探究性阅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正确引导其情感倾向,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父母沟通。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羚羊木雕》是新课程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记叙文,写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所写的是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巧妙,情节发展曲折,一波三折。2、教学重难点分析
①一般的记叙文都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说,而本文却把发生在后的“查问木雕”放在前面说,把发生在前的“赠送木雕”放在后面说,作者这样“倒”一下有什么好处?
答:(1)把故事情节安排在一天的时间里,借回忆来反映“我”和万芳的真挚友情,交代赠送木雕的原因,既使故事完整,又显得集中紧凑。(2)文章一开头就把最令“我”为难的事摆出来,避免平铺直叙,能引人入胜。(3)让“我”一开始就处在尖锐的矛盾中——一边是父母逼迫,一边是极不情愿。这样使全篇叙事波澜起伏。
②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答:课文选取家庭生活中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矛盾的焦点是“我”该不该将“羚羊木雕”转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我”父母的态度是“那么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他们逼“我”去要回来,而且说话的语气是“坚定”、“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两个“贵重”,有力地反映了父母对羚羊木雕的重视。“我”的态度是:爸爸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我”,而在“我”的心目中万芳是我的最好朋友, “我”把那只小羚羊送给了她,是对友谊的一种尊重而父母现在逼“我”要回羚羊木雕,
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课文围绕“羚羊木雕”,通过人物各自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突出中心,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尊重他们的友谊。
③通过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本文人物角色分明、人物语言个性化、让学生通过小组分角色朗读、再推荐几位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深化文章内容,理解感情、把握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