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50字。词的起源与特点
一、 教学目的:
1、理解词是“胡夷、里巷”之曲的内涵
2、体会作者“词产生于民间”的论断。
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宋代是词的繁荣时期,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四首词,体会了词的魅力。那么你们知道词的别称都有哪些吗?(乐府、诗余、长短句、曲子词等)那么这么多的别称当中哪一个能揭示词的本质呢?(可以找一个同学试着回答一下,可能同学们会提到“曲子词”或者是“乐府”,因为文中第一句就说到此时可以配合音乐演唱的乐府诗,词的音乐性是他的本质。)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从词的起源谈起。今天我们来学习夏承焘的《词的起源与特点》。通过学习来解决我们的困惑。
(二)、研读文本
1、提问:除了第一句揭示了词的音乐性之外,文章第五段中说:词是“胡夷、里巷”之曲,请大家阅读文章,体会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胡夷之曲指西域少数民族的音乐;里巷之曲指的是隋唐时代民间音乐。就是说词所配合的音乐主要是燕乐,而燕乐就是以胡乐为主,还包含有一部分民间音乐而成的新乐。
2、再问:那么这种新乐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繁复多变、动人美听并且有较强的艺术魅力。(琵琶行》写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音乐声比之于急雨、私语、大小珍珠坠落玉盘的音响,这音乐何等美妙,诗中还运用“间关莺语”、“幽咽泉流”喻曲调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喻曲调高亢雄壮激越。)
3、 师:很好,第五段最后一句话“词的产生和创作,其大部分就是为了配合这种流行的新乐的曲调。”这句话就告诉我们词是依音乐而生的文学形式,类似于现在的“歌词”。词曲中有一部分是来自于民间的,那么还有哪些论据证明了词产生于民间的说法?
明确:第七段提到了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为了证明民间创作是此的最早来源提供了充分、坚实的论据。具体的论据是其一,一百六十多首曲子词中绝大多数的作者是“无名氏”;其二,作品的风格大部分保留着朴素、率真的民间风格。
4、再问:还有哪些论据可以证明词的产生起于民间?
明确:第八段崔令钦的《教坊记》中记载的开元、天宝时代的二百七十八曲的曲名可以看出曲调有浓厚的民间色彩,从而推知词的创作者应从民间产生。有些民间歌谣本来就是有曲有词的。
师:除此之外,“这样的民间歌曲在全部教坊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句的交代还暗示了什么?
明确:《教坊记》中提供的资料还可以证明刚开始词曲是以胡乐为主的新乐,发展到后来民间音乐的成分逐步加重,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了。
5、师:从7、8两段的论述中作者得出了词产生于民间的说法,另外《教坊记》中不仅可以得还可以看到词在当时已经受到了统治阶级的喜爱。(一面·····又一面表示并列的复句中可以得出作者说了两层意思)教坊是宫廷音乐机构,宫廷大量引进了词就吸引了大量文人词的创作。
6、文人词的创作经历了几个阶段:初唐、盛唐、晚唐。第一个大力填词的词人出现在晚唐五代——温庭筠。同时也出现了第一本词选集《花间词》。
7、师:结合词的特点说说为什么要先讲起源之后再讲特点?
明确:因为“词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明白了词是协乐文学,再介绍词的五个特点就会水到渠成,五个特点都是是基于最初的词是“依曲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