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90字。
13只因为年轻啊
1.课文解读。
(1)作者简介。
张晓风(1941— ),女,作家,笔名晓风、桑科,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讲授中文、小说、戏剧、诗词等课程。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著作有三四十种,有的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20世纪60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主要著作有小说:《白手帕》、《红手帕》、《梅,兰,竹,菊》;科幻小说:《潘渡娜》;散文:《初雪》、《孤意与深情》、《她曾教过我》、《常常,我想起那座山》、《那部车子》、《绿色的书筒》、《爱情篇》、《饮啄篇》、《衣履篇》、《春之怀古》、《步下红毯之后》、《圣经之拓片》、《一个女人的爱情观》、《只因为年轻啊》、《地毯的那一端》、《大型家家酒》、《花之笔记》等。
张晓风的散文,总是充满发于自我的真情至性。1967年,她的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获中山文艺奖,年仅26岁的她,已能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一个新婚女性面对成长后席卷而来的爱情、婚姻、家人和朋友关系的转变。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地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二则善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
至于话剧创作方面,在1971年至1977年期间,张晓风曾写了七部剧本,分别是《第五墙》、《武陵人》、《自烹》、《和氏璧》、《第三害》、《严子与妻》和《位子》,不单在表演上和文学评价上取得极高的口碑,还有良好的市场反应。张晓风的剧作蕴含着浓烈的中国故土意识,例如《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等都是取材自中国历史和民间故事,有论者认为这种题材源自作者寻觅人类归属的动机,并且在寻觅的过程中充满对光明和爱的渴望。
事实上,张晓风的作品都有一明显的特点,就是她的作品富有人道精神,并蕴含爱国怀乡情感;近年因笃信基督教,更流露出浓厚的宗教情绪。
(2)基本阅读。
《只因为年轻啊》,是作者历经沧桑后的感慨,更是对人生的参悟。年轻,是每个人必经的美好岁月,年轻往往代表一切,而年轻也因为太完整,而无法体会到人生的诸昧,可谓身在其中不知处;而今,作者却掉转头来,用一种过来人的智慧,将青春细细品尝。
节选的四段文字,每段均围绕关于人生的某一个点来展开,只因为年轻,所以把爱恨简单对立,却不明白,爱的反面只是没有感觉的漠然,一个人在恨的时候也就在刻骨铭心地爱着;只因年轻,所以面临未来,总小心受伤,却不明白,受伤是人的常态,人生在世难免受伤,关键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只因为年轻,所以往往忽略了这丰盛却短暂的青春,那转瞬就过的稀少的岁月,往往在人拥有的时候却总恍然;只因为年轻,所以总认为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再过一遍,却不知道,时光无驻,对于这太美的青春而言,任何一种过法都是对美的浪掷,因此,与其懊恼,不如在过程中享受。
作者正是通过不同的人生点悟,从不同的层面来探究青春的奥秘,来归结无定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