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00字。
《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 一 ) 知识目标
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 二 )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 三 )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 “ 积累 ”“ 坚持 ”“ 专一 ” 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 导入新课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锲而不舍 ” 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 • 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 “ 劝学 ” 的。
1 .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 ① ,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 313 ~前 238 ),名 况 ,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 “ 荀卿 ”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 讳 ,写作 “ 孙卿 ”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 32 篇,其中 26 篇为荀子所著,末 6 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 .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 “ 劝 ” 是 “ 劝勉 ” 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 . 课文诵读
1 .教师 范 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 .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4 .指名 2 ~ 3 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 “ 学不可以已 ” ,应重读 “ 学 ”“ 不 ”“ 已 ” ,并且 “ 学 ” 后稍作停顿,即: “ 学 / 不可以已 ” ,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 对比句 ,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 —— 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 .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 . 课文分析
1 .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