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句式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问句式
考试可能出的题型:一是直接检查句式有关内容,二是在句子翻译题中涉及句式的内容
高考题型剖析
2000年全国高考第十三题
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 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② 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③ 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④ 质杖其都督,除吏名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1999年第13题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份发,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县为征
B 及(琼)欲求谒,度知其意
C 苦请,(颖)遂便为留
D 自从(琼)贷粟以给付饥者
一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夫战,勇气也。”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用即“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副词表示肯定语气。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