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20字。曲阜田中“以《论语》为载体的现代德美育研究”课题组
《论语》专题教学教案(示例)
专题责任人:***
经义要点:仁
词义破析:
1、仁的基本解释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同样看待,不分厚薄(一视同仁);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仁儿);姓。
2、仁的常见词语
仁爱:宽人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
仁慈 :仁爱慈善
仁德 :待人宽厚而好施恩德
仁厚:为人忠诚老实
仁惠 :仁慈;仁厚
仁义∶宽厚正直a.仁爱与正义;b.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
仁政∶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
仁人:有仁德的人
仁者:有德行的人
仁术:施行仁道、仁政的方法
仁宇:在仁德的覆蔽之下
仁笃:仁爱笃厚
仁里:仁者住地
仁士:仁人,有德行的人
3、仁的相关成语
不仁不义、假仁假义、蔼然仁者、麻痹不仁、残暴不仁、成仁取义、大仁大义、当仁不让、发政施仁、法外施仁、奉扬仁风、妇人之仁、观过知仁、积德累仁、见仁见智、宽仁大度、绝仁弃义、麻木不仁
经义精解(3000字左右):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仁者爱人,爱人是人对于自我的发现、自我肯定和自我尊重;为仁之方,人自己欲立、欲达也使别人立和达,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仁由己,仁是由己及人及物,要求从己做起,树立主体人格;欲仁得仁,仁是从自我到家庭、社会、天下的道德规范。孔孟的仁学,核心是讲人,是人的哲学升华。仁不仅能协调君与民的等级关系,而且能调节朋友之间的平等关系。
仁即慈悲为怀。我们按照“地球文明”的价值观,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当作自己本身,遵守、维护大千世界赋予给我们的一切生态平衡、社会平衡及心理平衡等方面的法则,追求一种完美和谐的崇高境界,到达天人合一目的。所以我们以极为博爱的胸襟对待一切事物,包括反对我们的敌人。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仁”更多的是指善,是人道精神,是对百姓疾苦的关怀,是骨鲠正直,是敢于同情百姓,帮助苦难中的人,有一颗兼济天下的心,以天下民生为己任。我国古代仁者很多,历代忠臣无不怀“仁”,而即便是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文人也是心怀天下,如杜甫、陆游、辛弃疾等,他们受到我国儒家“仁”的教诲与影响,将“仁”的思想发挥到极至,给我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些不朽的诗篇。
孔子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其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