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案6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安塞腰鼓》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子赏析。
2.理解文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反复的作用。
3;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教学准备
1.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同学们喜不喜欢“播滚”?喜不喜欢“劲舞”?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一一安塞腰鼓。>
解题
安塞:县名。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辞海》1989缩印本,1126页)
腰鼓:击乐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辞海》1989缩印本,1715页)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思考: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作者要表达什么感情?文中哪些话可体现?(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理者应鼓舞。)
(一)速读,整体感知。
1.划分结构层次。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请说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