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90字。
《西地平线上》教案
吴若
教学思路:
这篇文章表现了自然、历史与生命的“大美”。如何让从小生活于江南的学生感受到这种草原、戈壁不一样的风景带给人的情感体验,所以情景的创设非常关键。这篇文章层次分明、语言简明,所以学生在文章结构和语言层面的把握不成问题,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自己来解决。重点在于文章内涵,即在由景所产生的联想的内涵的把握和理解,并由此由自然之美推及历史、生命之美。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文本研习,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
2. 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深度。
3. 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对“大美”的理解,情感体验。
课前预习:
阅读全文,思考三次落日个体现出一种怎么样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无论是日出云霞,月涌江流,还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带给我们的是极致的审美享受。在那位生于富春江边的郁达夫笔下呈现出的是秀美的江南,而广阔的西部土地却让高建群发出了“世间有大美”的感叹。我们一起来欣赏下西北草原、大漠、戈壁的风光。(出示一些西部的风光图片)。
2、作者介绍:高建群,陕西临潼人,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被称为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代表作品有小说《最后一个匈奴》,《白房子》,散文集《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
从1998年到2007年,高建群的足迹踏遍了陕甘宁青新西北五省区,深入到新疆兵团、罗布泊、宁夏西海固、青海玉树果洛草原等地,为央视大型专题片《中国大西北》担任总撰稿之一,为西部大开发舆论先行。(与西部的渊源)
一、 文本结构、内容分析 (合作学习)
1、如果说江南的风景是“优美”的,与此相对,西北的风光就是“壮美”的。本文通过描写什么表现这种壮美?
这三次落日带给了我们三种不一样的体验,比较这三次落日,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
参考:比较分析主要角度:时间、地点、美感、背景、写作角度、艺术手法、联想方向、产生的情感。
(1)第一次落日:地点,在定西高原。背景,天已经有些黯淡了,落日出现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特点:落日柔和、美丽、安谧——动感——慈爱留恋(比喻、拟人化)。给作者的感觉是恍若一场梦境,体现出一种梦幻美。
2、下面我把后两次的落日留给同学们自己来分析体会,先分析,然后总结出在下面两次落日中作者体会到了怎样的美?
(小组讨论)
(2)第二次落日:
分析点:A死亡之地,罗布泊。罗布泊,原为湖,不仅是湖,还是仙湖。是“古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