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各地文言文中考题汇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03年各地文言文中考题汇总 (3) 第八讲整体阅读
中考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文言文的考查要求是: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试题特点 文言文阅读题从取材看以课内篇目为主,近年有向课外发展的趋势。选取的课外材料主要是比较浅显的趣味性记叙文,还有部分哲理性短文。从考查的内容看更加注重能力考查。除对字词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性考查,包括句意、段意、篇意以及表现手法的分析等,回答问题要理解由句到段再到篇的意义。特别是一些鼓励创新的开放性题在文言文阅读题中的出现,受到普遍欢迎。从题型看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客观题多采用选择题;主观题多采用用原句回答问题、概括意思、填写等。
例题精典 例1.(2002年黄冈)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答:
这四道题比较全面地表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命题采用主观题型。第1题考查对重点实词的理解,课文中对这四个词都作了注释,难度不大。第2题翻译两个句子,翻译时要对重点词语准确译出。第3题第①小题考查文章的理解,第②小题考查表现手法的掌握,第③小题考查行文的思路,领会文章构思的巧妙。第4题是课内外结合的开放性题,就文章观点让考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解答时既要紧扣课文内容,又要联系现实生活。参考答案为:1.多;洗涤;长蔓(牵牵连连);更加2.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衬托莲花的高洁(3)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4.提示:
考点精练 一)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愠:恼恨,怨恨 B.不耻下问耻:耻辱,羞耻。
C.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D.默而识之识: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可以为师矣 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B.学而不思则罔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思而不学则殆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天将降大会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学习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去学习,其中不优秀的注意改正他们的缺点。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课文中所选六则,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B.第(1)则共三句话,分别从学习是愉快的事,与人探讨是一种乐趣,不怨恨别人三个方面既谈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讲到个人修养问题。
C.第(3)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D.第(5)则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二)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多义词。 ①自南海还()②望桓侯而还走() ③蜀之鄙有二僧()④肉食者鄙() ⑤西蜀之去南海()⑥去国怀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欲之南海子墨子九距之
B.其一贫,其一富其真无马邪 C.以告富者必以分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本文引用的故事,意在阐述的道理。
(三)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是()。 A.通风换气B.政通人和 C.通宵达旦D.博古通今
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1)缘: (2)俨然: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1)渔人甚异之:
(2)林尽水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答:
(四)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想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何不愿离开? 答: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
A.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3.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