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8道题,约6110个字。
2007-2008学年九年级语文总复习测试题2
(满分:150分; 时间:120分钟)
学校:班级:姓名:座号: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㈠ ㈡ ㈠ ㈡ ㈢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一) (15分)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8分)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记者高鹏、汪涌)北京奥运圣火1日上午搭乘专机离京,正式踏上以“点燃激情、传递梦想”为口号的全球传递之旅。
4月2日,北京奥运圣火将在全球接力的首站——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进行传递,由此拉开“和谐之旅”的wéi幕。在历时130天的传递过程中,北京奥运圣火将拜访世界五大洲19个城市和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并将dǐ达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总里程约13.7万公里左右,火炬手21880名,是奥运史上传递路线最_____、传递范围最_____、参与人数最_____的一次火炬接力。
(1)根据文中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wéi ( )幕dǐ( )达(2分)
(2)依次填入文中空格处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填序号):( ) (2分)
A、难长多B、长广多C、远大众D、长宽广
(3)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改正意见。(2分)
(4)请给这则消息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15字以内) (2分)
2、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学校准备举行为汶川大地震重建捐款的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7分)
(1)设计这次捐款活动的主要程序(写出两项即可)。(3分)
(2)请在网上寄语,鼓励在地震中失去双亲的孤儿勇敢面对生活;或对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发表你的感言。(寄语和感言任选一项作答,40字左右)(4分)
寄语或感言:
(二) (20分)
3、(1)下面各项中前后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 (4分)
A、《爱的教育》——日记体形式B、天蓬元帅——猪八戒
C、武松——醉打蒋门神D、《农夫和蛇》——讽刺好逸恶劳
(2)《水浒传》中,杨志在汴梁卖刀时不堪牛二的欺辱将牛二杀了;鲁达替金氏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请写出两位好汉杀人后的行动有何不同,并选择其中一位好汉的做法进行简要评价。(6分)
杨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
4、根据课文填空。(任选5题作答) (10分)
(1)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2) 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
(3)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5)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6)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二章》)
(7)“嫦娥一号”遨游太空,绕月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也让世界再次感受到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雄心和气概。(填写杜甫《望岳》中的诗句)
二、阅读(45分)
(一)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5~7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课文《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聚集的村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纩(kuàng,丝绵)、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等异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人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1)渔人甚异之()(2)阡陌交通()
(3)老人引杨氏入山()(4)迫暮,与老人同出()
6、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4分)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7、阅读理解。(4分)
(1)杨氏发现“山之大穴”与渔人发现桃花源有何不同?(2分)
(2)(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有何共同之处?请简要概括。(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