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教案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人教版]语文七册(上)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
《我爱我家·母爱如山》案例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选文主题为“亲情”。所选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亲情是
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描写亲情和家庭生活的诗文,数量众多,
优秀之作,往往十分感人。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本单元所选的这几
篇课文,作者努力用心灵去捕捉生命的灵感,体会与赞美亲情,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所以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
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让学生多读描写母爱的作品,有助于认识到母爱的伟大,从
而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以
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与写作能力。本单元所选的《诗两首》,就是献给母亲的歌。
一首是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另一首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纸船》。《诗两首》
都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欢乐;远离母亲,
思母之情是何等哀伤。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则是以“我爱我家”为主题,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家庭的过程中
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在深入了解家庭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范文,以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为突破口,开展《母爱如山》的综合性阅读活动实践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以读促写,从而能写出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作文。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学生“立人”之本和“立言”之源。教学应
将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让“迅哥儿”们走出“三味书屋”,投身到生机勃勃,充满竞争的
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课堂中去。鲁迅先生曾提倡青年“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
来。”要让他们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而时下学生的这个世界被“应试”所禁锢,不论是学
校还是家长,除了关心分数高低、衣食住行之外,很少问及其余。学生的生活剩下的只有读
书、考试和分数。语文教学应致力于语文和生活这两个世界的交往与开放,把“破万卷书”
与“行万里路”相结合,让“有字书”与“无字书”相参照,使“阅读生活”与“人性完善”
一体化,寻求对文本和自然、社会的共鸣,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活他们的生活积淀,
参悟生活真谛,让学生不断吸收、内化,充实和优化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强烈的表达欲。
2.学生分析
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一所全日制寄宿学校,学生大部分都来自郊区经济较发达的农村,都
是独生子女。让这些娇生惯养中长大的他们通过对课文文本的学习,从而能揣摩语言,体验
情感并与作品产生共鸣,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能写出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作文,在
这些方面有比较大的难度。
要说他们缺少亲情似乎很难想象,但时下偏偏有不少孩子认为父母对他们缺“亲”少“情”
——特别是暑期:让他们到各种学习班去补习,每天都疲于奔命,弄得很累很累。由于放假
也被弄假了,有的孩子认为学校还是不放假好;而更多的孩子则认为,平时学习就十分紧张,
想在假期和家长特别是父母多呆一会儿,大家互相好好交流一下,可惜这些小小的愿望有时
都很难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能意识到特别是能补上“亲情”课的家长委实不多。新近的一项调查统
计表明,孩子们业余时间的90%是自己独处或与同学呆在一起,而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占
可怜的5%。就在这短短5%的时间内,父母与子女间也缺乏必要的深度交流,于是孩子们感
到自己“很孤独”。较之其它课而言,“亲情”课更重要,应及时补。因为亲情能滋润孩子的
心田,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由于在学校里发现很多初一的学生缺乏与家长的沟通,面对妈妈的唠叨,普遍表现出反
感,甚至是不解。在一天中午,我无意中听到自己班的学生打电话给妈妈,限她在30分钟
内将自己落在家里的校服送过来!要知道他的妈妈在马屿开店,即使是用最快的速度赶到学
校至少需要45分钟,而且这个孩子仅说了10秒的言语便“啪”的一声将电话给挂了。我觉
得最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责任给他及与他有着相似行为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 “亲
情”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会读写“宿、絮叨、瘫痪、侍弄、憔悴”等生字,能理解和运用“暴怒无常、憔悴、喜
出望外、诀别、淡雅、高洁、烂漫”等词语。
(2)注重诵读,通过美读来理解内容,养成好的语感,体会课文意境。
(3)感悟母爱的伟大,从而体验人间至爱亲惰,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
趣和审美能力。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读过这组文章后,能够在生活中
体谅母亲,在学习中体会母亲于你的那份殷殷的期望!
(4)学会怎样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或不幸。
(5)培养自读抒情散文和仿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