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综合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诗歌鉴赏》综合教学案
一、考试说明: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考试概况
考试频率:每年必考
赋分情况:6分以上
题型变化:2001年前以客观题形式出现;2002年起以主观表述题出现在试卷上。
涉及内容:古代诗、词、曲
历年高考试题分析
1、2003年,《过香积寺》考作品内容及语言。
2、2002年:《春夜洛城闻笛》考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3、2001年:《赋得暮雨送李胄》考的是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及作品的内容
4、2001年(春):《鸟鸣涧》考的是描写方法 (以动衬静)、诗歌意境及语言风格
5、2000年:《约客》考的是以景以事写情及作品的内容
6、2000年(春)《蝉》考的是借物言情及作品的内容
7、1999年∶《漫成一首》考的是表现手法(衬托与对比区别)、内容理解、作者观点及作品意境
7、1998年∶《题李凝幽居》考的是内容理解、作者抱负及表达方式(动静、炼字)
三、200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及2004年高考应对措施。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诗词鉴赏题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学生反映由选择题,一下子改为主观题根本找不到解题思路。事实上,今年的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及拟题的角度与往年基本一致,只是考查形式有所变化。经过对大纲及样题的研究,笔者发现做这类题也不是天马行空,仍然有很多规律可循,另外还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术语,这样,我们不难做到“一矢中的”。
四、学习目标
1、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精美、传神的语言艺术;
3、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学会欣赏诗歌形式的艺术美
五、学习重点
(一)理解诗歌内容
(二)把握思想形象
(三)明确表达技巧
如何鉴赏诗歌
一、看清标题注释、关注作者的身世遭遇、生活的社会背景等,从中捕捉到有利于答题的信息,学会知人论事。
例: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作者:晚唐诗人,有才华,但屡试不中,一生潦倒。)
分析:读了诗题知道本诗是一首咏物诗,读了注释不难领悟到本诗是借松写人,托物讽喻,抒写自己怀才不遇,有才能而无人赏识、无处施展的寂寞和惆怅。
主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如: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