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教案与学案,约40700字。
“体味和推敲句子”教案
白露
总体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对文章重要的句子有敏锐的语感,并能及时画出或写出。
2.引导学生体味推敲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对其表情达意作用加以阐释。
3.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文章中重要句子的语言表现力,并能够陈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4.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使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更全面、准确。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对文章重要的句子有敏锐的语感,并及时画出或写出。
2.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句子在内容上、结构上、语言表达方面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步骤
一.感受题型
练习一:阅读《爱,有时是一种错误》,回答问题。
问题:
19.第⑾段“我”反省说:“我的爱,错了。”用自己的话概括,“我”错在哪里?文章最后又说“其实很多时候,爱,是一种错误”,请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我”错在固执地占有太阳花,而又不好好呵护,这是一种自私和不负责任的表现。(2分)联系生活谈看法,言之有理即可。(2分)
练习二:阅读《听泥土说话》,回答问题。
问题: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的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
母亲通过泥土向我传递着关怀和爱,母亲也通过泥土教我为人处世之道,泥土即是母亲。如果失去了这些,就意味着我失去了爱和关怀,也意味着我失去了人生的正确方向,所以说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
二.课标回顾,考点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要求”部分:要让学生“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同时也提出“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要求。
《2007年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科说明》之“(四)现代文阅读”:
1.理解 ② 理解和推敲重要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鉴赏评价 ④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作出初步的审美评价。
三.知识讲解:文章中重要的句子指什么样的句子?
所谓“重要的句子”,一般是指下面的一些句子: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能够概括段意的句子,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等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表达形象生动独出心裁的句子。
四.方法指要:把握句子特点,体会句子作用
要理解句子的含义,关键是要把握几种句子的特点,根据其特点来分析作用。
(1)读懂句子的中心作用。中心句在文段中作用特殊。从结构来看,它统率全段,常与其他句子构成总分的关系;从意义来看它是全段的灵魂,它常与其它句子构成被阐释与阐释的关系。抓住中心句就抓住了全段的基本内容。
(2)读懂句子的首括作用。首句对语段往往有概括提示的作用。在记叙文段中首句往往概括全段的主要内容;在说明文中语段中首句往往提示说明对象的某一特征;在议论文中,首句常常提出分论点。
(3)读懂句子的承上启下作用。有的句子在文段中作用特殊,有连接几层意思的纽带作用。这种句子一般有两个分句,前一个分句承接上文,后一个分句提起下文。有了这种句子,文段的语势更顺,语气更畅,结构更加紧凑。
(4)读懂句子的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句子在文段中以议论表达方式出现,它们或者揭示文章的题旨,或者升华文章的情感,或者表明作者的观点。有了这些句子,文章的表现形式更灵活,文章的思想意境更深刻,文章的情感氛围更浓郁。
(5)读懂矛盾句的特殊作用。有些句子在文段中,仅从语法来看似乎自相矛盾,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寄寓了深刻的含义。
(6)读懂句子的抒情作用。语段中的某些句子明显地表达了作者的喜怒哀乐,好恶褒贬。它能点醒读者的感知,能攫住读者的情绪,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7)读懂句子的描写作用。语段中的描写句子往往信息量十分丰富,它除了本身的形象生动、逼真传神的作用外,还有另外一些作用,描写人物的句子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学识、经历与性格。描写环境的句子能铺设人物活动的背景,衬托人物的际遇,暗示人物的心情。 (8)读懂句子的修辞作用。语段中,作者为了更形象地描绘事物,更生动地记叙事情,更条理地说明物品,更透彻地议论道理,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以此来增加文章的魅力。阅读文段时要注意修辞手法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要注意修辞手法对描写对象的表达作用。
五.课堂练习一:《珍惜微笑》
1.检查学生划线情况,加深学生对以上八种句子的理解。
2.喜欢的理由不必强求学生规范。为第三课时内容预做铺垫。
课堂练习二:《开花的课桌(节选)》
思考练习题解答
1.文章中比较重要的句子
中心句,如:这以后,稍一留心,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了。描写细致的句子,如:一个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地扎着。草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