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30字。共2课时。
劝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1.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等多义词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 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拓展法。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走进荀子:(让学生按照姓名、时代、评价、主要作品、主要观点进行介绍,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主要作品收集在《荀子》中。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释文题
劝,劝勉。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四、检查预习
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木直中( )绳 舟楫( ) 须臾( )
舆 ( )马 槁暴( ) 跂( )而望
筋( )骨 参( )省( ) 锲( )而舍之
驽( )马 金石可镂( ) 骐骥( )一跃
五、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词读音和句子节奏。
2、 学生自读,并借助注释翻译句子。
六、分析课文1、2节
(一)分析课文第一节
1、指名生朗读
强调停顿、语气
2、重点字词积累
(1)学不可以已
(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5)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