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十娘之死,谁之故?
——探究式读写教学的尝试
【案例主题】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古代小说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通过鉴赏人物鲜明、生动、富有个性的语言理解人物的性格、思想,提高学生鉴赏古代小说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悟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感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让学生去挖掘文本的底蕴,说出他们的独特见解,发表他们自我的感受,从而体验发现、创造的快乐。
【案例描述】
一、 故事梗概复述
让一位学生讲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情节,一位做适当的补充,教师归纳使学生明确小说主题。《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晚清著名的通俗文学作家冯梦龙写的一篇拟话本小说。作者通过京都名妓杜十娘因被官宦子弟李甲抛弃、转卖而自杀的悲剧故事,刻画了杜十娘善良而刚强的性格,表现了杜十娘的理想、抱负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决心,以及一旦希望破灭,又敢于殉身明志的气魄,揭露和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对妇女的迫害。
【自我评点】这一步骤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对文本有整体的了解。因此,不应花费过多的时间。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佳,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二、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悲剧之因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情节并不十分复杂,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分析揭示悲剧的底蕴,应是这一课时内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先设计一个总纲性的问题:杜十娘为什么要抱匣投江自尽?学生坦言是因为李甲的负心薄幸,将杜十娘以千金卖给了盐商孙富。
第一组问题:1、李甲为什么要将好不容易得到自由的杜十娘卖给孙富呢?2、那李甲岂不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3、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对杜十娘是真心的?4、李甲的性格如何?
由此带出对李甲形象的分析,学生七嘴八舌,讨论非常激烈:有女生直言李甲的薄情寡义、毫无主见、自私、无能、懦弱的可鄙,说李甲并不真正了解杜十娘,竟为了千两纹银抛却两年恩爱,卖了十娘一片真心,也有同情李甲的说他实属无奈,对杜十娘也是一片真心,最后在痛悔中郁成狂疾,有说李甲忠厚志诚,上了坏人的当,也有认为李甲是惧怕严父才不得已为之……
第二组问题:1、李甲既已大悔痛哭,杜十娘为什么还要投江自尽?2、杜十娘和李甲既做了夫妻,为什么将百宝箱瞒着李甲?让他知道岂不万事如意?3、杜十娘虽然被卖,但有百宝箱在,她并非无路可走,比如去另觅知音,或者泛舟江湖,都可摆脱被买卖的悲惨命运,为什么一定要去自杀?
在学生的讨论中可分析归结杜十娘的人物形象:有的认为杜十娘到最后已看清李甲的真正面目,也不是一个可托付终身的人,她已彻底绝望了,只有以死来维护自己的爱情理想和人格尊严,有的说杜十娘性情刚烈,让世人明白了是李甲负她,而不是她负李甲,她纵身一跳来表明她对感情的忠贞不渝;也有的学生提出杜十娘既对李甲有所保留,那感情上也会有所保留的,不至于如此绝望,也有说李甲之父李布政最可恶,他代表着一种社会力量,不容“不节之人”,当时的门第观念和所谓的“礼法”使杜十娘无路可走,她用生命控诉了人世间的邪恶……
第三组问题:1、那到底是谁害死了杜十娘?李甲是?孙富也有责任?2、杜十娘为何不选择其他的路,若是,最终又会怎样?3、李甲之父有责任吗?
这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在教师的提示点拨下:学生认为杜十娘久有从良之计,在短短七年内攒了价值万金的珠宝,费尽心计,想实现过“人”的生活的理想,但庸懦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