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00个字。
文化眼光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赵小红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化眼光”的含义。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把握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我们需要文化眼光。
说明:
冯骥才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有浓浓的乡土味。10余年前,冯骥才就开始关注现代化冲击下的都市个性的存亡,文化的市场化、文化的传媒化、文化的趋同化以及纯文化的命运。现在的他,深深地意识到构成中华文化半壁江山的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不但未能得到系统整理,反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还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冯骥才的《文化眼光》,作者对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眼光,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文章中未提“拯救传统文化、拯救民间文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作者的写该文的目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思考、探究拥有文化眼光的价值。
2、难点:用自己所发现的事例来谈谈拥有文化眼光的好处。
说明:
深入地沉浸到文本,分析文本,理解文化眼光的价值,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初三的学生应该有以此及彼的能力,从生活中找找事例去体会拥有文化眼光的好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本文的写作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谈谈读余秋雨《文化苦旅•道士塔》的感受。(敦煌的莫高窟,曾经由一个没有文化的道士当家。当年,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他想亮堂一点多好呢,他就用石灰细细刷墙,今天我们只能对他的无知表示痛恨、对那逝去的艺术深深惋惜。当年,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