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650个字。
个性化教学与语文味的生成
岱山岛斗中学孔成斌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倡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个性化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就是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各方面存在差异。教学只有适应这种差异性,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个性化教学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的实践体现,这一教学思想特别强调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自由选择性,认为人的意识能超越加于其上的界限,因而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在教育上,强调“自我”和“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所能达到的或个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说得浅一些,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也就是个性达到充分的自由发展。人本主义的另一个重要代表罗杰斯认为,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罗杰斯提出,传统的教学忽视了人,压抑了人,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等。这种教学重书本,重学习的知识,但从来不考虑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小奴隶”、“小容器”,而不是生气活泼的全面发展的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再次强调应该“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作品所反映的文化是丰富多元的,蕴含着或明显或含蓄的思想内容,而学生由于性格气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强弱不同、生活经验不同、知识积累不同以及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他们解读作品的视角、审美所获得的体验也必然是不完全相同的。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动用个人的生活经历,渗透自我的情感理念,去理解作家的意识,去填补作品的空白,去建构迥异于作家创作初衷的新的意义,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享受,实现人格上的升华。这种解读是他们内心深处真情实感的表露,我们必须给予尊重。因此,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对同一作品的解读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事件的评论有不同的见解和阐述,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有不同的方法和视角,对同一情境的刺激有不同的反应和表现。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促进语文味的生成,使课堂富有个性,充满生气和活力则是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针对这个问题,从个性化的角度来谈谈语文味的生成。
一、个性化的丧失与语文味的匮乏
语文味的倡导者程少堂先生曾经说过,别的学科之所以没有提出“历史味”,“数学味”之类的要求,是因为它们没有或者很少有语文教学那种严重的“串味”现象。在阐述语文味的概念时,他又指出,语文味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从这些意义上说,语文味的提出也是语文教学个性化需要的产物。事实上也是如此。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课之所以没有达到语文味的境界,学生听课兴味索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太缺乏个性的张扬。
就其学科个性而言,虽然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特点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片面地追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语文课走上纯教化道路的现象仍然存在;片面地追求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语文课陷入程序化泥塘的例子也为数不少。这样的语文教学,由于割裂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也就失去了语文学科的个性,淡化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更有甚者,因为文本中存在着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就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生物课、化学课等等,那就根本不是个性化的问题,而是语文学科的沦丧和语文味的彻底消亡了。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问题更是不容乐观。我们常说过去犯了“教师中心”的错误,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极端地讲,那时的教师应该是很有语文教学的个性的。但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