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790个字。
新课标下古诗词教法的研究
民权县顺河乡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文化传承离不开诗教,新课程呼唤着语文诗意的回归。新课标下古诗词教法的研究,就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以大量古今中外优秀的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为凭借,引领学生沿着读诗、诵诗、悟诗、品诗、作诗的轨迹涵泳体悟古诗词优美的情境,进行诗化的积累;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探索语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的诗意化,构建教海有难“诗”为舟的学科教学特色,使师生在语文课堂中诗意地栖居;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诗化的育人环境研究,优化诗教环境。
关键词五字教学法诗化教学诗意化诵读课鉴赏课探究课积累课习题课
正文: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诗意和艺术创造力的伟大民族。在我国亿万人民的血脉里奔流着诗的灵感,诗的激情。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宝藏中,传统诗词居于特别突出的地位。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直至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那些千古传诵的诗词名篇,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艺术珍宝和精神财富。
但是长期以来,语文这个最富情感,被称为精神家园的学科,得了情感和情趣缺失症,失去了“诗意”。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基点在课堂。没有课堂教学的改革与进步,新课程理念就无法落到实处。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凭借诗情的激发,让学生享受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应凭借诗意的追求,让学生焕发诗一般的创造智慧和优美意境。《课文课程标准》把阅读看成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对话、民主交往过程中学生充满生命激情的主动发展、生动发展的行为,这本身就是一首诗。它启示我们诗意才是语文教学的发展归宿。在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里,探求人生的真谛,让学生感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这正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所追寻的。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课题组提出了“中学古诗词教法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以大量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词、散文等文学作品为凭借,引领学生沿着读诗、知诗、诵诗、想诗、悟诗、品诗、作诗的轨迹涵泳体悟诗词优美的情境,优化诗教环境,探索语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的诗意化,构建教海有难“诗”为舟的学科教学特色,使师生在语文课堂中诗意地栖居。
陶行知先生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诗歌就是真正的“灵魂的粮食”。我们引领学生诵读、涵泳、体悟积累古诗文,从源远流长而又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时时奏响学生心中诗的琴弦,澄澈学生精神的家园。
(一) 开发诗教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遵循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参考《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诗教的课程资源:
1. 充实体裁,增加数量
《新课标》中推荐背诵的语文大都为五言、七言的绝句,内容浅置,短小精悍,总共只有70首,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积累的要求。以此为基,我们师生一起共同寻找多种体裁的诗文,包括古风、乐府民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外著名的儿童诗等,力求体裁丰富多彩,比例适当。
2. 拓宽题材,提高质量
选入教材的诗文大多以写景为主,题材面较窄。我们将寻找到的适合中学生吟诵的各种体裁的诗文按题材进行分类,增加了写人、记事、抒怀、寓理等各种题材的诗文,力求题材广泛,全面滋养陶冶学生的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