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上城》教案7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陈奂生上城
高晓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领会本篇当代小说独具辩证特色的主题和陈奂生这个时期初期的农民形象的典型意义。
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作家透露的对人物的感情倾向,对人物形象做理性的分析,提高他们对人物形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做一个积极向上、胸襟开阔的当代人。
●教学重点
1.体会情节结构中耐人寻味的伏笔和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的表达作用。
2.能具体分析本文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和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的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他们活着,始终抱定两个信念:一是相信自己的劳动,一是相信共产党,这就是农民,但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只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状态又怎样呢?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典型代表陈奂生来看一下。
二.高晓声
高晓声 1928年生于江苏武进一耕读之家,50年开始创作、诗(出过诗集《王善人》、小说(以《解约》在文坛知名)、戏剧(歌剧《走上新路》获华东会演一等奖而名噪一时),都写而不多。1958年屈打成右派,1979年平反后才重新握管,以小说《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名重当代,被视为是农村题材反思、改革小说的代表人物。迄今已出版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创作谈等专集和选集30部。因患肺性脑病,导致全身衰竭,经抢救无效,于1999年7月6日逝世,享年7l岁。
关于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
《“漏斗户”主》 《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转业》
《陈奂生包产》 《陈奂生出国》
这个系列中的陈奂生形象深刻地概括出新中国三十年农民的命运,展现了新时代农村改革进程中农民艰难前进的身影及其心理变化的全过程。
理清情节思路:
第一节:上城卖油绳
摆脱了残酷的饥饿,过上了温饱的日子,展现了新的希望。
陈奂生上城,“春风得意马蹄疾” 喜悦
第二节:车站卖油绳感冒的情景
陈奂生饿了啃僵饼,渴了捧水喝 , 病了熬着就 躺在车站长椅上。
陈奂生的艰苦作风——他还很穷 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