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案10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子赏析。
2.理解文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反复的作用。
3;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
(本文浓墨重彩,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可以说是“为情而造文”的标本。朗读是情感流露、体现的最好途径。品味朗读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故确立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而且自始至终一直交错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从而使文章语句铿锵,具有诗意美。学习本文的结构形式,谴词造句的表现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故确立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安塞腰鼓”这一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无处不体现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学生学习本文,能获得对文化艺术美的欣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故确立了第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教学准备
1.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教师将图片资料或音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1.美文应美读,好文章只有用心诵读,才能品味出内在的美。本文教学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突出对文本诵读的要求。读法多种多样,听读、范读、齐读、读中品味。同时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停顿、升降的指导。在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生动、铿锵激越的语言,领会作者对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颂。
2.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师只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师生共同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3. 本文可用一课时学课文,用一课时作练习及质疑问难。练习就以辅导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为主。可补充“新学案”中的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喜欢哪个方面?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同时交流查阅了解的“安塞腰鼓”的资料。).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