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发散学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一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8/6 15:29:14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传统下载

- 资源简介:
约7720字。
三单元发散学习平台L
湖南师大附中 厉行威 原创
研究性学习
1.确定研究课题——巴金《随想录》研究
巴金从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上连载《随想录》,全部150篇,至1986年刊完。期间,1980年6月开始陆续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分5集出版,依次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到1986年12月全部出齐。20年来,《随想录》的魅力经久不衰,目前国内版本已达13种,还被翻译成英语、法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流传海外。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随想录》单行本平均印数超过13万册,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随想录》已累计发行13万册。
2.指导研究策略
(1)了解巴金生平,研读《随想录》等相关作品。
(2)确定具体研究题目,如《随想录的思想史意义》《随想录的自我解剖精神》等。
(3)阅读相关研究资料,吸纳他人研究成果。
(4)小组讨论启发,提出自己见解。
(5)采用多种方式,展示研究成果。如研究论文展览、研究成果报告会、座谈评议会等。
3.附参考书目
巴金 《随想录》(人民文学出版)
陈思和、李存光主编 《生命的开花——巴金研究年刊卷一》(文汇出版社 2005年5月出版)
辜也平 《巴金创作综论》(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巴金研究论集》(重庆出版社)
二、研究性论文示例
不少巴金研究者,都非常看重巴金早年思想和道德观与《随想录》的关系。我也同样。
我注意到,《随想录》刚开始写作时,巴金就在家里接待了几位法国汉学家,在1979年1月25日第八篇《长官意志》中提到了此事。第十篇就是《随想录》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把心交给读者》。
1979年2月3日写作的这篇长文,带有“宣言”性质。文章开头记叙巴金和友人黄裳的对话,巴金告诉黄裳,他要把《随想录》当作遗嘱来写,他要把心交给读者。正是在这篇文章里,巴金深情地回忆到自己在1927年的巴黎生活,一个又一个地提到他所敬重的法国伟人:卢梭、伏尔泰、雨果、左拉,而他特别强调伏尔泰、左拉为冤屈者发出抗议之声的举动。在这样的回顾中,巴金开始了自我解剖的工作。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这种历史关联,巴金是不可能对自己身上曾经有过的软弱、人云亦云、违心地批判自我和批判友人等,有那么深深的内疚和痛苦。
我怎么忘记了当年的承诺?我怎么远离了自己曾经赞美的人格?我怎么失去了自己的头脑,失去了自己的思维,甚至自己的语言?
这是可以想象到的巴金的内心。
一个又一个的精神自责,在开始写作《随想录》时不住地折磨着巴金。但,正是这种精神的痛苦,成了他晚年写作的动力,这与当年在巴黎写下《灭亡》中的片段时的精神状态颇为相似。用他自己的话说,“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
一步步逐渐深入的独立思考,首先从主张“干预生活”开始。独立思考——把心交给读者——讲真话,它们成了《随想录》不断出现的自白。清醒的自我忏悔意识,使巴金率先提出了诸多至今看来仍不乏生命力的思想命题。
率先倡导自我忏悔和反思。1978年,中国社会尚处在拨乱反正阶段,以控诉为基调的“伤痕文学”以及“暴露
传统下载
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