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卜算子·咏梅》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课题 卜算子 咏梅
目的要求 1.了解梅花的特点。2.体会两首词的寓意、作者的感情。3.比较阅读两首词的异同点。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
教学重点 1.体会两首词的寓意、作者的感情。2.比较阅读两首词的异同点。3.感悟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两首词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 阅读、欣赏、探究、归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时间分配 组织教学 2 总结欣赏 4
复习旧课 3 布置作业 1
讲授新课 35
教 案
教学环节 教 学 步 骤 教法及提示
组织教学 师生互致问好,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请问:作者在这首词中评论了那些历史人物?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昨天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今天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入风雪飘飘的烂漫之冬,来赏识那凌寒独放的梅花吧!课件 1.请同学们说出有关梅花的名言警句2.展示学习目标3.出示写作背景二、作者及背景 1.作者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鲁迅的老乡啊,绍兴,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同学们能背出陆游的《示儿》吗?一起背!2.陆词背景: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当然写于南宋,当时南宋与金对峙。作者生活在日益衰败的南宋时代,他一贯主张收复失地,是坚定的主战派,但屡遭主和派的打击和排挤,因而情绪愤懑抑郁。他是通过咏梅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毛泽东词背景: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主持中共中央会议,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即使如此,作者仍然保持了革命繁荣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这首诗就写于1961年12月。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写梅花为了表现什么?三、题解卜算子:词牌名。咏梅:诗的题目。小序:交代写作的缘起。课件:出示陆游《卜算子 咏梅》四、欣赏陆游《卜算子 咏梅》1、 放陆游诗意课件(朗读)2、 师生共同感悟诗意上阕状物写景,描绘了风雨中独自绽放的梅花。 下阕抒情, 主要抒写梅花的两种美 德。 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可以说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3. 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对陆游笔下的梅花形象是什么样的?五、品味诗词课件: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及朗读 上阕:写梅花凌寒开放春夏秋冬循环往复,自然季节在变化,“春归”和“春到”又是怎么回事呢?这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身份来看,作者心中的春天已经离开,她短暂而让人留恋,但革命的形势在发展,虽然有“风雨送春归”的失意,但“飞雪迎春到”毕竟是主流。已是悬崖百丈冰:承“飞雪”,衬托手法,将严寒写的更加具体,表现了梅花开放的冰雪环境和梅花的坚贞品质。犹有花枝俏:诗人将梅花的特点表露无遗,那她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这一句你觉得那个字用得好?学生回答:下阕悄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承“俏”,春天美丽的百花在竞相开放,梅花却独自离开,不占一点春光的便宜。这就是梅花!!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衬托的手法 梅花花虽已谢,但看到山花烂漫的春天,她却笑逐颜开。七、主旨探讨讨论《卜算子 咏梅》中,作者写梅花的形象是为了表现什么呢?教师归纳课件:比较阅读七、比较阅读相同点(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4)都以梅花自比。不同点(1)梅花的形象不同陆 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象征 屡受排挤的主战派。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 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 斗争的精神。(2)感情基调不同陆 游:低沉孤高。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比较总结:八、品味两首词的特色1.写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2.衬托、拟人的修辞手法3.词语都明丽而生动九、欣赏总结课件:背景-梅花图-朗读-歌唱-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