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古诗词的审美教育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美育是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生活的一盏明灯。审美教育是中学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还应重视语文课的审美教育。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也有利于建立学生真善美的心理结构。
收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有三十二首,这些古诗词,脍炙人口,文质兼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重视和突出这些诗词的审美因素,有利于拓展语文教学的视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那么,如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我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摸索出如下的途径和方法:
一、看。早在中世纪,托马斯·阿奎就明确地说:“与美关系最密切的感官应首推视觉。”在教学中,我利用幻灯机先打出与诗词有关的景或人物,然后再根据诗句的变化而变换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图片中的景及人物,从中体会其中的情。通过看图片促使学生读诗,增加该原文的兴趣,形象感知到大自然的绚丽多姿的美及人物的形象美,有时还能达到与作者和画中人产生情感上的“移情”和共鸣,真正受到美的感动,净化了心灵,与此同时,还能促使学生依据画面进入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从以上可见,“看”是培养审美鉴赏的第一步。只有唤起学生对图片的直觉注意,学生才能循图思文,充分体味出寓于其中的画中之意,弦外之音。
二、听。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 美感起于形象知觉。”而“听”也是学生感知教材,获得美感的关键一步。于是,在教学生前,我认真准备好范读,把握住诗词的内在的感情基调,同时还注意音准、节奏、重音、声调。课堂范读时做到“音美以悦耳,情美以感人”,尽可能地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中去。另外,我还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器材——录音机,不断地播放朗读带,使学生在节奏明快,悦耳和谐的朗读声中进入诗词的意境.边听边体会边想象,产生“身在此山中”的美感,进而展开美的想象,在脑中构成一幅幅鲜明的画卷,为下面将要进行的朗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读。“读”可以把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营造较好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想象力。很早以前就有人这样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古人教书时为何总要教学生朗读的原因了。“读”的确有它的独到之处。针对它的种种好处,我在课堂教学时,重点放在组织学生反复朗读,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如:独自默读,酝酿情感。学生朗读,体会情感,然在学生朗读中又分集体朗读和个别朗读,气势委婉纤柔的诗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则让全班女生朗读,同时指她们读出柔和舒缓、轻松的情感;气势雄壮,充满激情的诗词如《观沧海》等,让男生们朗读,同时指导他们读出激昂的情感。总文,在课堂上,我的学生们读得沸沸扬扬,如醉如痴,并在读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的背诵。这样一来,学生很快感受到诗作的魅力,在心灵的震颤中产生鉴赏美的欲望,与此同时也与作才的心产生出共鸣。因此,“读”是学生走进“鉴赏美这个世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