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案5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 三维目标:
1、 熟读、背诵全文,辨析词类活用情况,初步
理解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寓抽象的说法于生动的记叙之中。
3、学习作者为探索真理,不避艰险,亲身探访,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的精神。
二、切入点:
游踪
三、教学流程
(一)导语:
鄱湖长江,烟波浩渺,湖光山色,风景宜人。石钟山便位于鄱阳湖和长江交汇处,危崖耸峙峭立岸边,形似两口巨钟,山上怪石林立,江边石洞众多,历史上早已成为旅游胜地,和庐山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为何石钟山如此闻名于世,又以何因得名?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同走进苏轼的《石钟山记》。(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在网上查找的有关苏轼的介绍,教师投影补充)
资料: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即“乌台诗案” )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石钟山记》被誉为“坡公第一传记”。
2、 学生自读全文,质疑,教师答疑。
体现语文教学的知识性和情操培养的统一。
以游踪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逐层分析课文。
导语设置悬念,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利用网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引导。
这个环节较灵活,主要是疏通文理,便于深入理解课文,教师需加强整理和点拨。
(三)研析课文
第二自然段
师:元丰七年六月初九,苏轼乘舟到临汝县,和即将到饶州德兴县就职县慰的长子苏迈同游了石钟山,现在我们就随同他们的游踪去观摩世界闻名的石钟山。(板书探访时间,同行者)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①苏轼在游览石钟山之前见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苏轼对此态度如何?(板书:访问寺僧)
明确:探访了寺僧;事情是寺僧使小童持斧敲击石块证明石钟山得名原因;态度“固笑而不信也”。
②“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数句写景,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苏轼心情如何?(板书:月夜考察)
明确:阴森恐怖的氛围,作者感到恐惧而想回去。